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中央重要的战略决策,对于加速安徽综合实力提升、促进中部崛起、推进全国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皖江示范区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各方面成效显著,但区域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各地互相拼资源比优惠,竞争不当,引进的产业层次不高,出现结构趋同,缺乏带动力,产业关联度低,难以形成大产业等,如何扬长避短,抓住机遇,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皖江示范区产业结构趋同研究来摸清各地市产业结构的特点,为区域内合理分工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借鉴和指导。本文在全面认识皖江示范区设立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首先结合相关理论及统计数据对皖江各市的产业结构演进态势进行分析,通过相应指标,把皖江示范区八地级市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处于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的合肥,处于工业化成熟阶段芜湖、马鞍山、铜陵,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安庆、池州、滁州、宣城。接着运用霍夫曼比例、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区域整体趋同指数四个指标多维度地考察皖江示范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得出示范区内存在两块产业结构高度趋同的区域:马芜铜、安池滁宣。接着构建偏离-份额模型,探讨现存产业结构趋同对皖江示范区各地市的影响,得出安池滁宣地区的产业同构是不利经济发展的。然后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证两角度揭示导致皖江示范区各地市产业结构趋同的主导因素,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提升政府职能,完善政绩考察机制,强化市场作用;皖江“双核”:合肥、芜湖强强联手,打造引领安徽产业高速健康发展增长极;资源型城市马鞍山、铜陵要延伸产业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安池滁宣地区做好挑商选资,彼此错位发展,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