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21世纪之后,全球气候变暖开始日益凸显,2015年气候科学界统计结果显示,与工业化前的水平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 0.85摄氏度,按照这个变化趋势,随之增加的还有全球范围内出现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风险。碳排放作为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已经受到全世界各地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了“增长奇迹”,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粗旷的发展方式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称,2014年中国的排放量占全球的28%,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到203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60%-65%。为了有效控制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探索可行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就必须研究我国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强度的发展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本文首先对1998年至2015年中国30个省市(除西藏)的相关指标进行测算,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基于STIRPAT模型,先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东中西部和全国地区进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再从空间层面分析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集聚性,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后续对比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总体来看是上升的,而碳排放强度从2005年开始呈现比较明显的下降态势且还有持续下降的势头。地区之间技术进步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东部沿海地区在高技术水平和地碳排放强度上处于领先地位,而碳排放强度高基本集聚在北方地区。(2)从全国来看,人均GDP、人口总量、第二产业占比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十分显著,均通过了 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弹性系数分别是-0.4737、-0.2458、0.9361,人口城镇化率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弹性系数是0.2844,而技术进步率未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分区域,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变得显著,而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对城镇化的敏感程度变得异常高。(3)基于空间视角,中国1998年至2015年30个省市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整体上呈现逐渐优化的趋势。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杜宾模型估算结果表示,引入空间滞后项后模型拟合度更高,仅碳排放强度和城镇化两个因素的空间滞后项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分别是0.1840和-0.7420。说明地区碳排放强度对相邻地区存在正向的影响作用,而城镇化对相邻地区碳排放强度具有负作用。第二产业占比和人口城镇化率的空间滞后项是核心影响因素,碳排放强度对这两个因素的弹性较大,其次是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