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瑞士剧作家马克斯·弗里施(1911—1991)的寓意剧创作,根据这一主题的要求,论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概述弗里施的生平和创作,德语国家与国内有关其及其作品的研究状况,以及论文选题的原因和目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思路、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首先界定寓意剧的基本概念,梳理其发展历史,然后探讨弗里施与其寓意剧创作相关的戏剧思想,即作者如何看待戏剧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戏剧的功能,并阐述作者产生上述戏剧思想的原因。第三部分对弗里施早期寓意剧的表层内容、深层主题和人物形象予以分析和阐释。作者1944年至1948年撰写的《圣·克鲁兹》、《他们又歌唱了》、《中国长城》和《当战争结束时》这四部剧作为其早期寓意剧,其内容和主题主要为以下两类:一、对战争和极权主义的探讨,这是弗里施早期寓意剧的表现重点;二、揭示现代西方社会中人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此外,作者还在其早期寓意剧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世界的抽象思考。以上四部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类:战争中的侵略者、无辜受难者;极权社会中的统治者;人格分裂者以及关系畸形的夫妻。作者之所以在其早期寓意剧中表现上述内容、主题和人物形象,一方面是由于其对现实世界的影射、思考及其从军经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与作者青年时期的职业和婚姻经历有关。第四部分对弗里施中晚期寓意剧的表层内容、深层主题和人物形象予以分析和阐释。作者1951年至1967年创作的《俄德兰伯爵》、《唐璜或对几何学的爱》、《毕德曼和纵火犯》、《菲利普·霍兹的愤怒》、《安道尔》和《传记》这六部剧作为其中晚期寓意剧,其内容和主题主要为以下三类:一、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反犹太主义;二、表现人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是弗里施这一时期的寓意剧所重点探讨的;三、表现世界、人生的无法改变及世界的荒谬。以上六部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可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类:小市民和失败的人生改造者;双重人格的人,自我迷失的人,呈现出自我认知障碍特征的人以及关系异化的夫妻。弗里施的中晚期寓意剧之所以涉及上述内容、主题和人物形象有多方面的原因,这既与作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反犹太主义的反思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以及作者本人的婚恋和人生经历。第五部分是对弗里施寓意剧艺术特征的探讨。在情节结构上,上述剧作呈现出反传统的特征;从人物刻画方式来看,弗里施在其寓意剧中采用了类型化而非典型化的方式;受布莱希特的影响,作者的寓意剧还大量运用了多种陌生化手法。此外还可在上述剧作中看到象征、暗示、滑稽讽刺模仿这些常常见之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戏剧的艺术手法。第六部分为结语,是对论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