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过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在学习者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获取知识的渠道从传统课堂拓展到数字化的移动终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时间、地点多样化,学习过程非线性化,促使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兴起,该理论在国外以慕课的形式应用于实践中,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社会科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重视学习活动的社会性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关联主义为理论指导改进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合理可行的。 本文论述了关联主义的相关理论,构建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流程:分组建群,知识积累;合作互学,收获体验;课后巩固,互动分享。每个流程中还有具体的操作步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环境;注重知识获取过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习的时间与广度;评价指标和主体的多元性。从过程与方法、知识储备、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编写问卷,采用问卷调查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一单元进行学情分析发现,学生已熟悉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能表达主流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但他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教材内容枯燥,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因此,教师有必要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丰富的书籍及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构建学习网络,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活动,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课后继续自主学习的兴趣。 通过实施具体的教学设计,得到了如下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学生了解了更多基础知识,丰富了文化底蕴;学生课后乐于结合所学进行互动分享。笔者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了改进建议: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来明确知识要点,训练学生知识梳理能力,逐步解决资料筛选缺乏重点;制定讨论规则,维持教学进程与秩序,改善讨论交流重视知识忽视情感的状况;通过说明评价标准,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以及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缓解课后非正式学习的情绪懈怠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