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和堂的文化空间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utianfeip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一直是文化空间研究的主要方向。然而,文化空间不只具有文化属性,还具有空间属性。它表明文化空间的研究不仅要注重其文化含义的解读,同时应重视文化空间中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动态变化。基于此,研究沿建筑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段递进的思路,展现惠和堂文化空间的变迁,系统阐述惠和堂文化空间展示的存续状态,以期为文化遗产及地方艺术变迁研究提供鲜活的案例。并试图从这一角度出发,阐释传统文化遗产的当代展示,试厘清文化艺术变迁与“全球-地方”文化权力的关系。惠和堂文化空间的研究以考证其建筑及社会经历的变化为基础。通过对方志、家谱及王鏊著作等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可将该空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静观楼时期。其中前期是静观楼,为王鏊的书楼;后期扩建为从适园,为王鏊侄子王延学的私家园林。园林空间以自然景观为主,蕴藏吴地文人“隐”、“适”的精神,文人意识充斥其中。王鏊本人虽只在静观楼中居住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但继承者王延学受王鏊的影响较大,从适园表现的意义与静观楼一致,故二者合称为静观楼时期。第二阶段,惠和堂时期。王氏一族迁出陆巷,静观楼卖与商人叶是京。叶氏在静观楼的基础上修建了惠和堂,虽仍属私家园林,但园林空间转而以建筑为主,文人意识消散,暗暗渗入商人务实求吉的观念。第三阶段,王鏊纪念馆时期,所有权不再归个人,惠和堂的居住空间被修复并转变为展示空间。将整个建筑空间变为不同展示主题的载体,利用不同的主题安排和场景展示来再现王鏊的日常生活,它传达的是基于文化遗产复兴的地方文化选择。惠和堂文化空间重构就是将惠和堂转换为展示空间,利用历史文本重构王鏊的文人形象和文人生活,以期建立一个满足当代需求的文化符号。它反映出大多数民间文化遗产被遗忘而后被重构的现状,更反映出语境对文本(文化)重构的影响——内部语境(伴随文本语境)是参与并制约文本变化的诸种规约力量,如历史、传统、信仰;外部语境(接收语境)则是引导和影响文本变化的导向力量,如现代性、都市化。
其他文献
点阵led显示屏作为一种现代电子媒体,具有灵活的显示面积(可分割、任意拼装)、高亮度、长寿命、大容量、数字化、实时性的特点。点阵显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要细致而又有趣,
常用词研究不受人们重视,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常用词和基本词混而不分,人们常常用对基本词的研究代替对常用词的研究。常用词和基本词是有区别的,常用词的特征是常用,表现为
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代表作家,杰出的现实主义喜剧大师。他创作的三十余部社会讽刺喜剧,有许多成为不朽的喜剧经典之作。关于莫里裒喜剧之讽刺,方家学者早已多
积极实行核桃嫁接与栽培管理技术,能够提高核桃树产量,增加果农经济收入。
“东影”创建的前前后后(连载)(1945.8─1946.10)邵功游(编者按)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也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影"原称:"东北电影公司",后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
企业战略即为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及实现的途径、手段等展开一系列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充分认识战略纲要在企业发展中
文章通过陈述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在中医药著作的广泛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重点分析中医药术语的英译原则和方法,避免出现误解,造成歧义,为中医药翻译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智能算法时代。社会计算等重要概念的出现,解决了数字时代下人文社科的研究障碍,使得数据利用和理论建构的联系更加紧密。研究通过梳理社会计算等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