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一直是文化空间研究的主要方向。然而,文化空间不只具有文化属性,还具有空间属性。它表明文化空间的研究不仅要注重其文化含义的解读,同时应重视文化空间中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动态变化。基于此,研究沿建筑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段递进的思路,展现惠和堂文化空间的变迁,系统阐述惠和堂文化空间展示的存续状态,以期为文化遗产及地方艺术变迁研究提供鲜活的案例。并试图从这一角度出发,阐释传统文化遗产的当代展示,试厘清文化艺术变迁与“全球-地方”文化权力的关系。惠和堂文化空间的研究以考证其建筑及社会经历的变化为基础。通过对方志、家谱及王鏊著作等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可将该空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静观楼时期。其中前期是静观楼,为王鏊的书楼;后期扩建为从适园,为王鏊侄子王延学的私家园林。园林空间以自然景观为主,蕴藏吴地文人“隐”、“适”的精神,文人意识充斥其中。王鏊本人虽只在静观楼中居住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但继承者王延学受王鏊的影响较大,从适园表现的意义与静观楼一致,故二者合称为静观楼时期。第二阶段,惠和堂时期。王氏一族迁出陆巷,静观楼卖与商人叶是京。叶氏在静观楼的基础上修建了惠和堂,虽仍属私家园林,但园林空间转而以建筑为主,文人意识消散,暗暗渗入商人务实求吉的观念。第三阶段,王鏊纪念馆时期,所有权不再归个人,惠和堂的居住空间被修复并转变为展示空间。将整个建筑空间变为不同展示主题的载体,利用不同的主题安排和场景展示来再现王鏊的日常生活,它传达的是基于文化遗产复兴的地方文化选择。惠和堂文化空间重构就是将惠和堂转换为展示空间,利用历史文本重构王鏊的文人形象和文人生活,以期建立一个满足当代需求的文化符号。它反映出大多数民间文化遗产被遗忘而后被重构的现状,更反映出语境对文本(文化)重构的影响——内部语境(伴随文本语境)是参与并制约文本变化的诸种规约力量,如历史、传统、信仰;外部语境(接收语境)则是引导和影响文本变化的导向力量,如现代性、都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