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传统的窑洞聚落,从原始的人居点演变到今天的乡村城镇,遗留下较为完整、清晰的演化痕迹,隐含着珍贵的人居环境原始基因。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陕北能源的大力开发和利用,陕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原生的人居环境面临着被外界强烈干预。同时,政府指导下的乡村城镇化、生态移民以及新农村建设使得“千村一面”,传统聚落依山就势的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原则被摒弃和忽略,聚落中原生的、鲜活的生活气息荡然无存,原生性的聚落空间形态在各种影响下逐渐消失,走向衰亡。首先,针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传统窑洞聚落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原生态”聚落的概念,并加以界定,探析“原生态”聚落具有的特征。“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蕴涵的原生性价值,在被人们渐渐遗忘。因此,对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体现出了现实意义。其次,从“原生态”聚落的空间要素入手,根据陕北丘陵区窑居形式的不同,分为靠崖式窑洞聚落和下沉式窑洞聚落进行阐述;进而对“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及空间生长等特征进行分析。第三,通过对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历史演变历程的研究分析,归纳出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从初始、发展到高潮,再从停滞、重构到衰退的六个发展阶段。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前,陕北丘陵区传统乡村聚落基本都属于“原生态”聚落的范畴;改革开放后,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在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由停滞、重构,走向衰退。第四,揭示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空间结构形态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自然生态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战争因素、经济技术因素、政策干预因素以及城镇化因素,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出陕北丘陵区“原生态”聚落的空间形态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个层面的演化规律。最后,在经过上述分析以及论证之后,通过对原生性形态真实性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及措施,为当今陕北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提供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