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域OCT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的变化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cnan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眼科各项检查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就是在这个时候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断层成像分析技术,它融合了光学技术、半导体激光技术、数据模型计算和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等,在对人体进行非损伤性的活体形态学检测同时,获得生物组织内部微结构的横断面图像。特别是随着OCT从时域模式转变为频域模式,OCT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时代。从OCT技术引入眼科伊始,其在黄斑裂孔诊断中的研究最早也最深入。在黄斑裂孔中,以特发性黄斑裂孔最为多见。研究者们发现OCT能清晰的发现视网膜内各层结构的形态学变化,对于黄斑裂孔的形成过程和分期,OCT检查能清晰的显示类似于病理切片的“解剖学”改变,因此能精确的解释患者与视网膜解剖结构变化相对应的视力改变和预后。在各种检查手段中,临床眼科医生发现OCT是优于各种传统检测手段的眼底影像学技术。随着手术技术和设备的日益完善,术后患者黄斑裂孔的裂孔封闭率日益提高。但是,术后OCT检查证实裂孔封闭的患者,视力改善的程度却不一致,有的患者术后视力甚至较术前下降,使得人们寻找影响IMH患者视力预后的各种原因。以往的时域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观察上,多集中在黄斑裂孔直径、基底裂孔直径、裂孔面积、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裂孔形态、裂孔鼻侧和颢侧边缘水肿程度等指标上。有的学者通过回顾性研究中发现裂孔大小、孔缘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患眼视力密切相关。但是同时也有学者发现板层黄斑裂孔矫正视力与裂孔面积、裂孔基底宽度、裂孔位置均无相关性,而且与以往研究得出的“裂孔越大、视力越低,裂孔越小、视力越好”的结论并不一致,在径线选取的部位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所以,通过SD-OCT能够清晰分清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的功能,寻找一个可以较好评估IMH患者手术视力预后的观察指标,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由于光感受器内外节是将光信息转化成生物电信号后向中枢神经传递的重要一环,IS/OS层的完整性,被认为是光感受器完整性的重要标志,是评估患者视功能预后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频域OCT观察发现,IS/OS层连续性的变化与患者的视力预后相关。在SD-OCT对IS/OS层连续性的评估上,国内外一些学者将IS/OS层分为连续、中断和缺失的不同形态,进行了定性分析。有的研究者甚至分别测量IS/OS层水平、垂直两方向上缺失区直径后相乘得出缺失区面积后进行分析。我们的研究目的即是观察手术前后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的变化,分析其与患者视力预后的关系。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命名上可见这一疾病的原因目前并不清楚,IMH的发病机制也一直是眼科领域一个探索了多年的课题。目前较为公认的是Gass提出的玻璃体的切向牵拉理论,认为玻璃体对黄斑中心凹切线方向上的牵拉是造成IMH的主要原因。有学者通过手术观察和后来出现的OCT技术检查发现,黄斑牵拉综合征的患者有半数病例最终会发展成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在完全后脱离的玻璃体后界膜上有时可见粘连的游离的孔盖组织。另一些学者通过OCT和手术发现玻璃体后脱离时对中心凹施加的向前的牵拉联合眼球转动时的反作用力是发生IMH的始动因素,以上观点均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因素来考虑IMH的形成原因。但也有研究者为了了解在全层黄斑裂孔患者的手术前,其玻璃体是否仍粘连于后极部视网膜,对OCT检测未能清晰显示玻璃体后界膜的部分患者进行人工玻璃体后脱离,结果发现在玻璃体后皮质仍然与黄斑区视网膜贴合紧密的患者,依然发生了明显的黄斑裂孔,可见,除了玻璃体对黄斑切线方向牵拉力的作用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成产生作用。近来,国内外学者通过频域OCT的深度增强成像技术发现正常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脉络膜厚度逐渐降低,而且女性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明显低于同龄男性,,而IMH多发于老年女性的特点也使学者们把目光转向脉络膜厚度因素上来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生机制。采用传统的频域OCT仪作脉络膜的扫描获取图像是很困难的,因为所用的红外光很难穿透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到达下面的脉络膜层。最近,一项被称为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的革新出现后,以上的难题迎刃而解,使脉络膜扫描成像成为可能。传统SD-OCT的眼底扫描主要显示视网膜内界膜到RPE层之间的组织结构。而脉络膜,负责眼内循环主要的血液供应,是许多脉络膜血管相关疾病的组织起源,如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恶性脉络膜黑色素等。同样,另一类与年龄和微循环相关的疾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和微小动脉粥样硬化,也同样与脉络膜有关。但是,用传统的OCT完成对脉络膜的非侵入性检查很难成功。首先,传统OCT采用的光波波长不够,难以穿透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到达深层的脉络膜组织。光波二相性原理告诉我们:光程增加,散射越发衰减,而离零延时越远,反射光灵敏度则越低,而传统SD-OCT所采用的傅里叶转换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光波的穿透性。总结来说,传统OCT不能扫描脉络膜成像的缺点是:(1)信号的清晰度和分辨率会随着脉络膜扫描零延迟距离的增加而降低;(2)傅里叶转换造成传统SD-OCT的最大探测范围降低;(3)反射光波长和信号会在光波散射的过程中逐渐衰减;(4)图像双侧边界产生对光柱的离焦现象。普通的SD-OCT采用的是800nm左右的红外光,而波长为1060nm的红外光才能穿透达到脉络膜。因此为了使更深层的组织成像清晰,人们采用深度增强扫描成像技术,即采用1060nm左右的红外光投射被检查者,使光源聚焦于更深层的脉络膜组织,当组织反射的光信号延迟为零时,成像最清晰:相反,前面的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纤维层则时间延迟增加,成像相对模糊。而目前最新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DI技术避免了以上缺点,可以使传统SD-OCT获得清晰脉络膜扫描图像的同时,视网膜组织的图像也不受任何影响。第一部分频域OCT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的变化目的通过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光感受器内外节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的变化。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23例(25只眼)确诊并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opcon公司Version3.21型频域OCT测量并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diameter of IS/OS absence,DIOA)的差别(配对资料的T检验)和相关性(Bivariate过程中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手术后有18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裂孔封闭率为72%。术前DIOA范围为(551~2900)μm,平均(1933.16±650.80)μm;术后12月DIOA范围为(412-2811)μm,平均(1329.20±780.13)μm,术后12月DIOA较术前减少了约604μm。经配对样本的t检验,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73,P=0.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术前DIOA与术后DIOA之间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r=0.37,P=0.069)。结论频域OCT能清晰观察视网膜IS/OS层的结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少,但两者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频域OCT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与视力的关系目的通过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观察光感受器内外节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的变化并探讨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28例(30只眼)确诊并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转换成logMAR视力)和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diameter of IS/OS absence,DIOA),分析两者手术前后的差别(配对资料的T检验)和相关性(Bivariate过程中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手术后有22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裂孔封闭率为73.3%。术前logMAR视力为0.18-1.30,平均为0.99±0.37,术后12月logMAR视力为0.10-1.60,平均为0.75±0.46,术后12个月较术前平均下降了0.24。术前DIOA为551~2900μm,平均1945.57±609.33μm;术后12月DIOA为412~2811μm,平均1357.07±772.67μm,术后12个月较术前平均下降了589μm。经配对样本的T检验,术后12个月logMAR较术前logMAR明显减少,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59,P=0.008);术后12个月DIOA较术前DIOA明显减少,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94,P<0,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术前logMAR与DIOA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895,P<0.01);术后logMAR与DIOA之间同样也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921,P<0.01)。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后视力和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后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与logMAR视力具有明显正相关性,是评估患者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第三部分频域OCT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关系目的通过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及其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观察光感受器内外节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的变化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记录35例单眼确诊并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EDI模式扫描后测量手术前后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diameter of IS/OS absence,DIOA)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dial thickness,SFCT),分析两者的差别(配对资料的T检验)和相关性(Bivariate过程中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手术后有29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裂孔封闭率为83%。术前DIOA为386~2900μm,平均1257.49±678.39μm;术后6个月DIOA为203~1410μm,平均660.80±298.59μm,经配对资料的T检验,手术前后DIO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926,P<0.001)。术前SFCT为85~268μm,平均130.80±37.09μm;术后6个月SFCT为93~201μm,平均137.17±32.64μm,经配对资料的T检验,手术前后SFCT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780,P=0.084)。经Pearson相关分析,术前DIOA与SFCT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性(r=-0.797,P<0.001);术后6个月DIOA与SFCT之间同样具有显著负相关性(r=-0.647,P<0.001)。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后6个月时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但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变化。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与术后6个月时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具有显著负相关性,提示IMH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脉络膜的血流灌注状态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自噬是细胞内的一种保守的溶酶体降解途径,对于维持细胞稳态和适应外界刺激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神经元细胞的极化性,神经元自噬体的形成和降解具有空间分离的特点,致使轴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来,在藏彝走廊,各民族人口跨地区大流动日益加剧,城镇化社区基层治理愈加复杂。多民族社区里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使得不同民族居民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阿尔茨海默病后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60岁以上人群的PD患病率约为1.0%。然而,导致PD选择性多巴胺能细胞损伤的确切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企业参与垂直分工会对其技术创新产生何种影响。研究方法: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贸易统计库匹配数据测算中国企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VSS)
第一部分NUCB2基因敲除对大鼠肝糖代谢的影响与机制研究目的:探讨NUCB2基因敲除对高脂喂养大鼠肝糖代谢的影响,并初步研究NUCB2对肝糖代谢的影响机制。方法:将由杂合子与杂合
超分子化学作为一门涉及化学、生物、材料、环境以及信息等众多领域的交叉学科,自问世以来一直倍受青睐。其研究核心为分子识别和分子组装。而其中通过非共价键将分子模块组
2008年,铁基超导体的发现迅速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温超导研究热潮。铁基超导材料主要包括铁的磷族化合物和铁的硫属化合物。其中,磷族化合物中的铁砷基超导母体材料在低温下通常
现代战争中电磁环境日益复杂,传统的有源定位技术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需求。而无源定位系统本身不发射电磁波,只是被动的处理接收到的信号,具有高隐蔽性和作战距离远等优点,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众多无源定位技术中,单站无源定位技术不需要考虑多站之间数据传递和同步的问题且自身系统的灵活,因而成为无源定位技术中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选择基于相位差变化率的单站无源定位技术作为研究方向。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分
<正>近年来,山地养鸡在我省得到快速发展,一是由于我省具有丰富的优质地方鸡种,如入选国际标准品种的泰和乌骨鸡、"中国十大名鸡"崇仁麻鸡、名扬全国的五黑一绿的东乡绿壳蛋
作物营养和健康品质改良正在成为世界主要作物的重要研究方向和育种目标。文中围绕铁和锌、抗性淀粉和阿拉伯木聚糖、酚酸和植物固醇,从微量营养元素、功能性膳食纤维、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