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细胞膜中关键脂质分子的分离纯化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10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多糖和磷脂酰乙醇胺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膜的主要组分。脂多糖分子位于细胞外膜外层,由亲水的多糖链和疏水的类脂A两部分构成。磷脂酰乙醇胺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膜中含量最高的脂质分子,约占70%。从革兰氏阴性菌中高效分离纯化脂多糖和磷脂酰乙醇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课题一方面采用疏水层析柱分离纯化了含有不同数目脂肪酸链的脂多糖分子,另一方面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能够特异性识别磷脂酰乙醇胺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主要结论如下:(1)从大肠杆菌W3110、MLK1067和MKV15b中提取了脂多糖,并用ESI/MS确认了其的类脂A分别含有六条、五条和四条脂肪酸链。采用辛基、苯基和丁基三种疏水层析柱吸附上述三种不同结构的脂多糖,发现丁基疏水层析柱对脂多糖的吸附容量最大,而辛基疏水层析柱的吸附容量最小。采用甲醇、乙醇、异丙醇和正丙醇等有机溶剂对吸附的脂多糖进行洗脱,发现正丙醇对脂多糖的洗脱效果最好,且吸附在丁基层析柱上的脂多糖最容易被洗脱。(2)研究了溶液的离子强度和pH对丁基疏水层析柱吸附脂多糖的影响。发现吸附六链脂多糖的最适乙酸钠浓度和pH分别为0.6 M和4.7,吸附五链脂多糖的最适乙酸钠浓度和pH分别为0.8 M和4.5,吸附四链脂多糖的最适乙酸钠浓度和pH分别为0.7 M和4.4。(3)研究了不同结构的脂多糖在丁基疏水层析柱上的洗脱范围。发现17-19%正丙醇可以洗脱四链脂多糖,19-21%正丙醇可以洗脱五链脂多糖,24-26%正丙醇可以洗脱六链脂多糖。研究了不同结构的脂多糖混合物在丁基疏水柱上分离情况,四链脂多糖被12-14%正丙醇洗脱,五链脂多糖被17-19%正丙醇洗脱,六链脂多糖被22-24%正丙醇洗脱。(4)优化了磷脂酰乙醇胺印迹实验中涉及聚合溶液、聚合体积、模板添加量和吸附溶液的聚合配方。发现最适的聚合溶液是三氯甲烷,最适的聚合体积是10 mL,最适的模板添加量是7.5 mg,最适的吸附溶液是三氯甲烷。用红外分析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结构特征。(5)研究了磷脂酰乙醇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9小时能够达到饱和吸附量,吸附速率与聚合物浓度与模板浓度的乘积成正比。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初始浓度为0.06 mg/mL时,印迹聚合物的饱和吸附量最大,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聚合物的理论最大吸附值为5.244 mg/g。制备的印迹聚合物能够特异性地吸附磷脂酰乙醇胺。
其他文献
多恩诗意象丰富,而以“死亡”最重要。其内涵涉及历史、语言、性爱、宗教、神学,其核心则为宇宙生发观念中的有无论,是所谓巧思的哲理表现,也是诗人寻觅人生真谛的标徽之一。
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辖地北扩至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开始在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设置郡县、兴筑长城。秦汉时期,统治范围向北向西扩大,在内蒙古中西部广为屯田。内蒙古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微课做为一种较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以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迅速风靡世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和接受,成为现代互联网时代人们离不开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经过东汉末年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动荡和迁徙融合,隋唐重建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内蒙古隋唐考古工作主要围绕隋唐王朝北疆的州县、羁縻府州城址及周边墓
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对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以及技术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新技术的革新对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有着新的推动,本文主要就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发展
随着国内交通网越来越密集,高速公路的建设正在向山区丘陵地带转移,而在这些区域修筑高速公路时,势必会遇到高填深挖的边坡稳定性问题。针对广佛肇高速公路肇庆大旺至封开江口K1
对当地花农在保护区内进行的12种杜鹃花育苗进行了调查,发现其育苗方式为种子播种之后移栽营养袋。通过对5年生杜鹃花实生苗的苗高、地径、冠幅的测量,表明杜鹃花种子育苗是
我国是一个消费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一项新的消费选择,而且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和游客的旅游形式也开始改变,智慧旅游新业态蓬勃涌现,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