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冲击射流形成、断裂和颗粒化分布研究

来源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冲击射流形成、失稳和颗粒化断裂问题的理论和数值模拟,是当前冲击动力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对于近年来工程物理中普遍关注的高压动载荷下金属材料表面微喷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应用背景,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面来流非对称碰撞形成射流的理论研究。针对目前国内外非对称构形下金属射流形成问题的研究不足,首次在解椭圆上建立了平面来流非对称碰撞形成射流问题的方程组封闭条件,提出了非对称射流形成的几何理论,具体推导了射流形成的临界条件和出流公式。采用理论预测、欧拉程序模拟并结合实验,系统地研究了距离来流交汇点无限远和有限远两类典型碰撞情况下,存在稳态出流的来流交汇条件和出流规律,以及初始非对称因素如:来流厚度比、初始交汇状态和碰撞角等对形成射流和杵体的影响;并讨论了其他理论模型的适用性。本研究提出的非对称射流形成的几何理论,在较广的非对称碰撞条件下,与实验和数值计算结果一致性较好,弥补了以往近似理论的不足。  2.金属冲击射流的失稳和断裂机理研究。建立了射流失稳断裂的近似理论:基于哈密顿原理,推导和建立了能够比较全面描述金属射流拉伸失稳的运动方程,编制了相应计算程序,该方程耦合了射流强度、剪切、应变率效应、动力学粘性、表面张力、气动阻力和惯性力等多种因素对射流稳定性的影响。推导了射流失稳的小扰动方程,具体分析了影响金属射流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并由数值解定量给出其影响大小,以及最不稳定波长与初始应变率乘积λm(ε)0值的变化范围;从理论上得到了相邻颗粒的速度差公式和断裂颗粒数目;给出了金属射流断裂的时间判据和近似理论公式,与射流实验点、Chou&Carleone公式比较,符合较好。  3.工程物理中微喷射问题的应用研究。首次将建立的描述金属冲击射流形成、失稳和颗粒化断裂的近似理论,应用于对高压动载荷下金属表面微尺度射流形成、断裂和喷射场颗粒度分布规律研究。模拟了典型金属材料的沟槽微射流实验,对金属表面微粒喷射场的粒径分布和速度分布特征进行理论估计,得到了与LANL实验全息测量定性一致的结果,研究表明微射流拉伸断裂机制是形成金属表面喷射场前端高速颗粒喷射物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是对金属表面喷射混合问题研究的探索性新尝试,并为后期流场中喷射颗粒的气粒两相混合研究提供了较为真实的输入条件。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相关研究成果对于金属冲击射流形成、断裂的机理研究和高压动载荷下金属材料表面喷射混合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电力系统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进行优化运行,节约能源,意义非常重大。开滦东部矿区电网的调度仍然是经验型调度,还没有实现安全经济调度,所以,对该电网进行经济运行方案的研究有一定现实意义。电网经济运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包括许多内容,其中机组组合问题是编制电网短期运行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将重点讨论和解决机组组合问题。传统优化方法解决机组组合问题存在诸多弊端,所以本文将采用改进遗传算法
首先对国内外谐波和无功电流综合补偿技术发展现状和三相瞬时无功功率理论进行了综述。重点研究了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检测谐波和无功电流的i_p-i_q法。 接着对有源电力滤波器原理与结构予以介绍。并以MATLAB6.5软件包中的SIMULINK仿真环境为平台,构建了基于i_p-i_q检测算法的综合补偿谐波和无功电流的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仿真模型。研究产生补偿电流的PWM变流器的内环控制方法以及使A
近年来电力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直流开关电源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电力系统和航空航天等领域。软开关技术满足了电源设备的日益小型化、高频化、高效率的要求,成为电力电子领域热门的研究方向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C/DC变换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不明电磁噪声、控制系统不稳定、甚至其运行状态突然崩溃等现象意味着DC/DC变换器工作在混沌状态。混沌现象是DC/DC变换器非线性特性的一种外在表现,目前已成为电力电子
家用空调:全年销量微降rn2019年,家用空调产量为15280.06万台,同比增长1.21%;销量为15062.74万台,同比下降0.74%.其中,内销量为9216.26万台,同比下降0.69%;出口量为5846.48万台,
期刊
现代电力系统在运行中必须满足能承受概率较大的单一故障扰动的要求。调度人员将通过预防控制措施将系统运行点从警戒状态转移到保持充裕性与安全性的正常状态。发电机有功出力重调整作为一种常见的预防控制手段,其调整方式的快速计算历来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早期直接法将线性度较好的暂态能量裕度用于求取暂态稳定极限,从而开辟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考虑到分析精度,由混合算法开展暂态稳定预防控制更具吸引力。另外,与当前另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