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2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bnw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并鉴定Ang2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表达载体,为进一步进行体外肿瘤细胞的干预实验和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实验奠定基础。方法:1、以Ang2的mRNA已知序列为靶点,构建pSilencer1.0-U6-Ang2-siRNA重组质粒2条,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酶切电泳及测序鉴定;2、将pSilencer 1.0-U6-Ang2-siRNA重组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XbaⅠ酶切电泳鉴定后,与经XbaⅠ酶切电泳鉴定的pNL-EGFP载体连接,产生pNL-EGFP-U6-Ang2-siRNA慢病毒转移质粒,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XbaⅠ酶切电泳及测序鉴定;3、用pNL-EGFP-U6-Ang2-siRNA慢病毒转移质粒,pVSVG包膜质粒和pHelper包装质粒三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产生慢病毒,收集病毒上清液并测定病毒滴度以备后续实验使用。结果:1、成功构建pSilencer1.0-U6-Ang2-siRNA重组质粒2条,并且应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进行消化,证实重组质粒不能被消化,测序结果与设计的完全相符;2、成功构建pNL-EGFP-U6-Ang2-siRNA慢病毒转移质粒2条,并且通过限制性内切酶XbaⅠ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与预期完全相符;3、利用三质粒慢病毒包装系统生产EGFP-Ang2-siRNA病毒,收集病毒上清,并测得病毒滴度为9*103/ul。结论:成功构建了Ang2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打下了基础。
其他文献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仍存在公众低度参与困境,表现为被动参与、事后参与及无序参与三种类型。治理主体参与能力弱、治理体系不规范及治理机制不健全是主要原因。应从尊重公众治理主体地位、培养高素质农民,发挥民营企业力量、推动环保社会组织成长,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完善环境激励机制、法律保障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等方面
家校学习共同体是以学生发展为逻辑起点,以学校和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共同愿景、平等尊重、自主合作、共学共享为表现形态的一种学习型组织。共同体强调共同参与、相互支持、沟通对话、分享学习资源与成果。家校学习共同体建设从低到高分为五个阶段。家校合作从疏离、接触到密切合作的家校学习共同体建设过程,是家庭社会资本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学生人格发展、学业进步的过程。
"零污染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也是重塑乡村活力和魅力、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零污染"概念来源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迈向零污染地球"的倡议[1]。"零污染村"就是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多方协作共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清洁生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其最大的特点是坚持政府引导、村委推动、村民主动、社会支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期刊
线粒体自噬是清除细胞质中功能失调的线粒体,从而维持线粒体功能的完整性和细胞的稳态的自噬方式。线粒体自噬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能够维持线粒体质量和数量的平衡,在饥饿及恶劣条件下维持细胞生存,并具有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等功能。其分子机制涉及多种蛋白,许多因素可引发线粒体自噬,如饥饿、氧化胁迫、低氧、去极化、其他各种胁迫等,未折叠蛋白的积累也可诱发线粒体自噬。近年来,作为研究热点,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异常与
视觉同步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方法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领域。传统的方法利用车载摄像头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表征同时估计自身位置,当车辆运动过快时定位精度和鲁棒性会下降。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地图辅助的视-惯融合定位方法。该方法在ORB-SLAM2的基础上拓展了地图保存功能,将建图和定位拆分成两个独立的模块,车辆首先以较慢的速度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不断发展,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随处可见。无人驾驶作为人工智能的一大热门方向,也在快速发展。作为无人驾驶技术中的重要一环,高精度地图在无人驾驶关键技术中的感知、定位和决策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是一种高精度点云地图生成算法。根据使用的传感器不同,SLAM也分为视觉SLAM和
在没有先验信息的情况下,在未知的环境中通过相机自主确定自身位姿并构建空间的地图,是视觉即时定位和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简称SLAM)需要完成的任务。传统的视觉SLAM框架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果,在不少场景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通过稀疏特征点实现定位和地图构建是目前的主流做法之一。但是在面对复杂的弱纹理场景和剧烈光照变化等成像条件
本文报告了1985年1月18日,中国民航 B-434(安-24)号客机在济南失事的法医学鉴定。机上乘员41人,死38人,伤3人。死难中以撞击伤(大部四肢骨折)和烧伤为主。死因主要是脏器的严重损坏、创伤性休克、大出血。部分死于烧伤。个人识别是空难法医学鉴定的主要内容,本例主要采用体貌鉴别和个人遗物鉴别(占90%),得到满意结果。本文讨论了客机失事的法医学处理问题,还就作者实践并结合国外经验提出我国飞
日航123航班空难是一起典型的因维修方案不当而导致的灾难性事故,也是迄今为止单机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空难事件,教训惨重。为帮助人们深入学习了解日航123航班空难,在简要介绍该空难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对该空难视频引出的机尾压力舱隔板疲劳爆裂、液压系统失效、舱门脱落告警和4名乘客在应急着陆中获救等信息,结合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和飞行器设计相关知识进行了解读。文章内容对航空工作人员学习该空难视频或研究适航标准
75年前,在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大决战的关键时刻,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空难事件,遇难人员中包括多位中共重要领导人物,给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随后的"四八"烈士追悼纪念活动,形成了对中国共产党和平建国方针的广泛宣传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义正词严的声讨。然而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围绕这场空难的原因众说纷纭,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时至今日,对其真相的追述仍未停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