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论翻译中译者和其他翻译主体的动态关系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d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就是复制作者原意。“忠实”于原作者、与原文本“对等”被视为翻译标准的金科玉律,这是一种静态的文本研究,译者的主体作用必然被遮蔽,译者成为依附原文的奴仆。原作者和原文文本的地位至高无上,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被忽略了。 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出现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以及翻译研究逐步由规范走向描写,翻译研究开始由传统的语言层面转换,跨越到把翻译放到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等之中去研究,对翻译主体性的认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从被忽略到被确认,直至成为热点研究课题。 但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失去了控制因素。原文、读者和译语文化对译者的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翻译是一个由人参与交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占主导地位。但译者是在一定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其主体性的。因此,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离不开其它交际参与主体的研究,包括原作的创作主体——作者,译文的阅读主体——读者,影响甚至决定翻译文本接受与选择的赞助人。其中,赞助人又代表了一定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 本文受到西方当代哲学主体间性转向给翻译理论研究带来的启示,从译者和其他主体之间动态对话关系的角度讨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控制。希望能够较为深入地描述译者及其他主体的工作机制,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正式颁布实施的《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求,要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提出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