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稀磁半导体材料(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DMS)由于同时兼具载流子的自旋和电荷自由度,使其可用于制备磁、电集于一体的半导体器件。替代传统的半导体器件后将提高半导体数据处理、非易失性、降低能耗等方面的性能。室温铁磁半导体的制备是目前半导体自旋电子学领域中的热门课题,并为实现替代传统半导体器件提供了现实基础。但这些材料中磁性的来源仍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尤其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磁半导体材料(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DMS)由于同时兼具载流子的自旋和电荷自由度,使其可用于制备磁、电集于一体的半导体器件。替代传统的半导体器件后将提高半导体数据处理、非易失性、降低能耗等方面的性能。室温铁磁半导体的制备是目前半导体自旋电子学领域中的热门课题,并为实现替代传统半导体器件提供了现实基础。但这些材料中磁性的来源仍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在很多未掺杂及非磁性掺杂的半导体及氧化物中也发现了室温铁磁性,这更增加了磁性来源的复杂性。找到室温铁磁性的来源,进而实现铁磁性的可控性,对于磁性半导体的制备及其在自旋电子学中的应用中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概述半导体和氧化物磁性的研究进展,总结目前磁性来源的不同观点。然后设计本论文的实验方案,选取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纳米氧化物材料,对这些未掺杂的材料中磁性的来源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正电子湮没测量技术对多种纳米氧化物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特别对界面缺陷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材料在高温热处理过程中缺陷以及磁性的变化,找到磁性与缺陷之间的直接联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未掺杂的纳米MgO压制成片状,在100-1400℃范围内间隔100℃空气中退火2小时。利用XRD测量纳米材料的结晶质量,发现经过高温退火后,材料的结晶性得到提高,并且晶粒尺寸逐步增大。利用正电子湮没寿命及多普勒展宽测量研究了纳米MgO界面缺陷变化。其测量结果显示在界面区域存在大量的单空位及空位团,还有少量的尺寸较大的晶粒间界围成的孔洞。经过高温退火这些孔洞能保持稳定,而单空位和空位团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恢复。经过1400℃高温退火后,界面缺陷基本消除。多普勒展宽测量也显示了同样的缺陷恢复过程,且多普勒展宽S及W参数间的相互变化关系(S-W曲线)表明在退火过程中缺陷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磁性测量结果表明未掺杂的纳米MgO存在室温铁磁性,经过1000℃退火后磁性有所减弱,但仍可看到清晰的磁滞回线。经过1400℃退火后磁性才消失。这与界面缺陷的恢复过程非常一致,可判定界面缺陷与磁性有一定的联系。但由于MgO粒径在退火过程中同时也在增大,因此也不能排除粒径变化带来的尺寸效应影响磁性。在另一种纳米氧化物Ce02中验证上述结论,我们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XRD测量显示衍射峰的主峰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尖锐。计算得到的晶粒尺寸随退火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电子湮没测量表明界面缺陷在退火过程中逐渐消除,此变化规律同时和饱和磁矩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可以再次判断纳米CeO2的磁性与界面缺陷有很大的联系。2、我们将高纯的纳米ZrO2材料同样经过一系列不同温度下退火2小时。XRD表征结果揭示了ZrO2纳米晶在退火过程晶粒生长比较缓慢,退火1000℃以下晶粒基本没有生长。透射电镜也证明了这一结果。正电子湮没测量显示界面缺陷在500℃以上退火后开始恢复,经过1200℃退火后基本消除。我们再次发现了在纳米ZrO2中铁磁性的变化与晶粒界面空位缺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00℃及500℃退火后的样品中有明显的铁磁性,而经过700℃退火后磁性明显变弱,1000℃退火后磁性基本消失。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比较,排除晶粒的影响之后,基本可以确定铁磁性与界面缺陷有直接关系,与晶粒粒径大小几乎无关。另外,在纳米NiO中我们同样观察到了室温铁磁性消失和缺陷恢复过程的一致性。经过1000℃退火后,界面缺陷与磁性同时消失。XRD测量显示NiO的粒径在退火过程中也在增大,经过1000℃退火后从30nm增大至近80nm。然而,我们选取了另外一种粒径为400nm的NiO样品,在未经过高温热处理时仍然观察到了室温铁磁性,表明控制磁性的因素主要是界面缺陷,而不是晶粒尺寸的影响。3、我们还对Co掺杂ZnO纳米复合物进行了研究。使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不同比例Co掺杂ZnO纳米复合物。正电子湮没测量显示界面缺陷在经过1000℃以上退火后基本得到消除。磁性测量结果表明,1000℃退火后,在低掺杂含量的复合物中观察到了室温铁磁性。在掺杂含量高于2at.%时,没有观察到铁磁性。XRD测量显示在Co含量较高的ZnO样品中,经过高温退火后有CoO新相生成。这表明Co掺杂的ZnO中磁性不再是来源于缺陷,可能来源于Co的掺杂效应。当Co的含量过高后,由于Co在ZnO中的固溶度有限,部分Co会以CoO的形式存在,使得样品不再表现出铁磁性。
其他文献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灌溉在农业生产中对保障粮食持续增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水资源短缺,行业间用水竞争压力大,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但是,结合南方长藤结瓜灌区灌溉水从水源到田间的用水过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单一地追求节水效益而忽略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南方灌区基于合理尺度单元的水库和塘堰联合供水模式水量分配计算方法及模式失效风险评估方法有待完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方法计
近年来,多主体系统的建模与控制已经成为复杂系统研究的一个焦点。一方面,随着网络通信技术,机器人技术和微型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工程领域中出现了大量的分布式系统的控制问题,如集群现象、编队控制、分布式计算、协调控制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针对单一决策主体和单一决策目标的传统控制理论已不能解决网络化系统中产生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在生物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中存在大量的自组织现象,即不同个体间局部的相互作用可
咪唑环与苯环、吡啶环、嘧啶环和噻唑环等环系构筑的唑类稠杂环化合物不仅具有药物活性丰富、作用靶点明确等优势,而且拥有荧光发射波长可调控、生物安全性良好等优点。作为典型的咪唑类稠杂环,咪唑并吡啶、咪唑并噻唑和咪唑并噻二唑等通常被选为新药研发中的重要候选物,在靶向药物分子设计与生物荧光成像等领域被广泛研究。近年来,随着有机合成化学、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等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唑类稠杂环为母核的新型有机荧
冶炼工艺是从矿物中提取金属、半导体或化合物等材料的手段,它是冶金工业的基础,为加工成型等后处理工艺提供原料来源。几千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冶炼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以更清洁更节能地生产更优质更廉价的金属、半导体或金属化合物等。火法、湿法和熔盐电沉积冶炼技术为现代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了优质廉价的钢铁、铜、锌、铝材等,但这些冶炼技术用于生产难熔金属诸如钛、锆、铌、钨等尚存在流程长、工艺复
45S核糖体DNA(45S rDNA)由串联重复元件组成,其编码产物核糖体RNA (rRNA)约占细胞总RNA的80%。rRNA的活跃转录会在细胞核上形成核仁。核仁是rRNA加工成熟并与特定核仁蛋白组装的场所。核仁是被高度调控的结构,它的数目、大小和形态都随着细胞的代谢水平而变化。正常细胞中,只有少部分的45S rDNA拷贝能被转录,其余的拷贝则处于相对沉默的状态。表观修饰参与调控rRNA基因转录
在现代工业中,金属作为主要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船舶、车辆运输、机械制造等许多工程领域。金属材料构件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裂纹,裂纹的扩展导致结构件还远没有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就发生断裂破坏,从而给实际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利用电磁场的热效应原理对带有裂纹的金属构件进行裂纹止裂,是延长其工作寿命、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一种新颖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关于电磁热裂纹止裂技术
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技术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运用热电材料制备的热电转换器件能够使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能够将各种剩余的和浪费的热量如工业余热、汽车排放的尾气热量等转换成有用的干净的电能。因此,热电转换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能源危机和缓解空气污染的方案。目前,如何提高热电材料的转换效率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转换效率受电导率、塞贝克系数、热导率等多种
本文旨在研究中层顶金属层的行为特征和变化规律背后蕴藏的物理机制,重点研究了中层顶金属物质的源——流星消融——对金属层的潜在影响。并尝试解释了目前金属层中一些尚无定论或尚存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武汉(30°N)在过去几年内的长期Na和Fe激光雷达测量,我们展示了高高度偶发金属原子层的季节/周年变化特征。我们发现出现在105 km以上的高高度偶发Na层和偶发Fe层几乎只出现在夏季。从
目的: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研究显示,宿主因子影响血吸虫的生长发育。本文研究宿主因子作用下呈差异表达的日本血吸虫腺苷酸激酶1(SjAK1)的基因功能。方法: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表达SjAK1基因,检测重组SjAK1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及机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SjAK1进行组织学定位,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 blot鉴定该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时期虫
植物有性生殖是关系植物传宗接代的重要生命过程。植物有性生殖发育分子基础的研究对于揭示果实、种子的形成,大小,数量,及生长方向等重要的农业性状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的工作基础上,我们发现了一个在有性生殖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其影响拟南芥的花柱特化及果实发育,从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blast序列比对,该基因序列只存在于被子植物基因组中,在拟南芥,水稻,葡萄,玉米,毛果杨,高粱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