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散曲占有重要一席。散曲晚出,得以兼融诗词艺术而别又开新面,不仅体式繁多,内容亦最为驳杂。完整的古代诗歌研究,理应包含诗、词、曲三大体式。舍诗、词,无以见曲之渊源;舍散曲,无以观诗、词之流变。散曲大多自然通俗,明白如话,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所倡导的白话体新诗的先导,从诗歌发展史意义上说,散曲恰成了沟通传统与现代的血脉。 散曲虽素来以元著称,而明实可与抗衡。倘就作品数量而言,明是元的三到四倍:若就艺术质量和总体成就而言,元明亦堪伯仲。无论从文体学、文化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看,还是从散曲史、明代文学史研究方面看,明散曲都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但无论从哪方面入手,又都须要弄清明散曲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脉络。 因为多种原因,在古代诗歌研究中,散曲最受冷落;在散曲研究中,明清又最为沉寂。相对于元散曲研究已有700篇论文和多种高质量专门论著来看,明散曲研究才30多篇论文,高质量专门论著还是空白。虽然20世纪的学人们在散曲通史性著作中对明散曲给予了一定论述,但那时《全明散曲》尚未编成,学者们看到的散曲文献有限;明代其他文体的专门论著也未出现,又难以作横向观察比较,大多只能就散曲论散曲;因此,明散曲发展史的研究就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作家个案研究非常不够,流派和群体划分不甚科学,发展阶段的确定和阶段性特征的论述较为模糊,史论内容薄弱并出现重大失误等等。无论从散曲学本身来看,还是从古代诗学和明代文学史研究的角度来看,都迫切需要一部高质量的明散曲发展史论著。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黾勉以为,三易寒暑,方成此稿,现在可以接受审查。 本论文凡10章,第一章就明代南北曲盛衰等重大问题发表个人意见,第二章对明散曲发展阶段做重新划分并陈述理由;第三章到第十章分过渡期、衰落期、复兴期、鼎盛期、继盛期等五段论述明散曲发展演变与作家创作:前两章相当于明散曲发展史的总论,后八章相当于对前两章的展开,前后相互关联照应,一同构成完整的明散曲发展史论。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并取得进展: 第一,广泛深入的作家个案研究。笔者首先从《全明散曲》所收录的400余人中,经反复比较权衡,选出有代表性的曲家80余人作重点考察,逐一考订其散曲创作活动年代,编出曲家创作活动年表,然后再重新阅读每一位重要作家的全部曲作,并结合前人评述,对近50位重要曲家做了深入的个案研究,包括其生平思想、曲作内容、代表作品、题材倾向、思想价值、艺术特征和有无创新等。此项工作历时最久,所费心力最多,其主要进展在于:准确地概括出许多重要作家的特点;对重要曲家如汤式、杨廷和、康海、王九思、李开先、薛论道、王骥德、徐媛、施绍萃等人的论述,有相当程度的深化,纠正了一些偏见;并首次对李昌棋、夏肠、夏言、刘良臣、刘天民、王问、周之标、薛岗、王寅、丁彩、丁惟恕、胡文焕、朱载峭、杜子华、徐媛等20余人进行个案研究,扩大了明散曲作家论的范围,发现了以往对明散曲发展史认识的一些失误和偏差,避免了以往一些论著对明散曲作家的泛泛而论,以及作家论述范围的狭窄,使明散曲发展史的论述更为客观,作家创作论述的内容更为丰满。 第二,南北曲发展演化的新认识。对明代南北散曲的演化发展,学界定论是:“明代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昆腔以后,只有南曲,而北曲亡”。笔者通过对数百位明散曲作家创作的定性定量分析,并考察重要作家的创作和明人记载,发现在“未有昆曲以前”南曲己盛的事实:通过扩大作家研究范围,发现在“昆腔以后”,并非“只有南曲”,而是除梁辰鱼、沈憬等南派曲家以外,还有薛论道、薛岗、赵南星、丁惟恕等重要的北派曲家,他们还作有大量北曲:通过对明代歌坛的考察,发现直到明末,北曲一直在歌坛传唱,并未因 昆腔的盛行而退出歌坛。由此得出结论:从明初到弘治以前,是北曲与南曲旗鼓相当的时期;正德、嘉靖两朝,是南曲胜过北曲的时期,也就是说,在“未有昆曲以前”的半个世纪里,南曲就己经盛行,北曲则出现衰势;嘉靖以后,随着昆曲的盛行,南曲成压倒优势,北曲虽进一步走向衰落,但一直没有退出歌坛,北派曲家的北曲创作还有相当的实力。由此澄清了明代南北曲盛衰变化的历史事实。 第三,明散曲复兴基本事实的考订。关于明中叶散曲复兴,学界一般笼统地说兴盛于“明中叶”,但究竟兴于成化、弘治、正德,还是嘉靖?却未曾言明;而且一直认为北派的康海和王九思等官场失意文人是明中叶散曲复兴的首倡者。笔者经过对明中叶13位重要散曲家创作活动年代的考订,发现陈铎、王磐等南派曲家大多在成化、弘治时期便已驰骋曲坛;而康海、王九思等北派曲家,却大多要到正德、嘉靖时才投身散曲创作,比南派曲家晚三四十年。正是陈铎、王磐等江南词场才子在成化、弘治的吴中一带以曲应歌,由此揭开了明中叶散曲复兴的序幕,使明代散曲重新振起的首开风气者,应当是陈铎和王磐等南派曲家,而不是康海和王九思等北派曲家;明中叶散曲复兴,也不仅仅是北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