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尽管全系膜切除术及术后辅助性治疗的应用大大改善了直肠癌的预后,但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多年来一直徘徊在50%左右而无重大突破。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亦是导致直肠癌局部复发和治疗失败的根本原因。研究直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不仅有助于为临床估计手术切除范围、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物,提高保肛手术的安全性,而且有助于设计和寻找抗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进一步改善直肠癌的预后。 血管生成是维持实体瘤生长的必要条件。实验表明:一旦实体瘤直径超过2mm(细胞数大于10~6个),继续生长就需要新生的肿瘤血管从宿主获得营养和氧。但失控的肿瘤细胞增殖不仅超过血管生成速度,而且新生血管结构存在缺陷,导致实体肿瘤中广泛存在着缺氧。肿瘤细胞适应缺氧微环境主要是通过提高葡萄糖转运和糖酵解能力及促进新生血管生成,这是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克隆性选择的结果,不仅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关系密切,而且是导致肿瘤治疗效果差、易产生放化疗耐受性的重要原因。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是介导肿瘤细胞对缺氧微环境进行适应性反应的关键性转录调控因子,其表达或活性对维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缺氧诱导因子一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直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研究持肿瘤细胞能量代谢,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血管生成具有重要作用。HIF一1由Q亚单位和p亚单位构成,其中a亚单位被认为是特异性氧调节亚单位,决定了HIF一1的活性。 实验证实:实体瘤只有具备了血管生成表型后才能恶性生长和发生成功的转移。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采用对血管内皮细胞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进行微血管定量的方法(微血管密度,mierovessel density,MVD),能准确可靠反映肿瘤血管生成,是预测肿瘤侵袭转移、复发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CD34优于内皮细胞的其他标志物。血管生成取决于肿瘤周围微环境中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等正负调控因子的平衡,以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为靶点控制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治疗策略已经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VEGF是作用最强、特异度最高、最直接的血管新生诱导因子,而HIF-1a是VEGF基因的重要转录调控因子。大量研究表明HIF一la、VEGF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HIF一la、vEGF在多种肿瘤中呈现高表达,其表达与肿瘤MVD、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但迄今为止,对HIF一IQ、VEGF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直肠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甚少,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探讨HIF一la、vEGF、CD34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直肠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和相互关系,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指标。材料与方法 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1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组织中的HIF一IQ、VEGF抗原表达;同时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CD34染色标记的血管计数MvD。结果l直肠癌组织HIF一la阳性表达率为65.6%(40/61)。1.IHIF一la阳性及强阳性表达率()十+)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组织病理学类型无关(尸>0.05)o1.2肿瘤浸润外膜者HIF一la阳性表达率(73.1%)显著高于未浸润外膜者 (22.2%,尸二0.006);但二组间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3%,1 1 .1%)差异无显著性(P=0.134)。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及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缺氧诱导因子一IQ、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直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研究81.8%(27/33)、57.9%(19/33);而无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46.4%、14.3%,二组间阳性及强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尸=0.001,尸二0.003)。1.3 HIF一la阳性表达率与Dukes分期呈正相关(rs=0.583,P=0.000)。2直肠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为 49.2%(30/61)。2.1 VEGF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组织病理学类型无关(尸>0.05)。2.2肿瘤浸润外膜者(55.8%)、有淋巴结转移者(63.6%)VEGF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未浸润外膜者(11.1%,P=0.026)、无淋巴结转移者(32.1%,P=0 .014)。2.3 VEGF阳性表达率与直肠癌Dukes分期呈正相关(rs=0.407,P=0.001)。3在61例直肠癌组织中,MVD为28.7士12.9(6一55)。3.1 MVD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组织病理学类型无关(尸>0.05)。3.2肿瘤浸润外膜者(31.3士11.6)、有淋巴结转移者(36.5士10.3)MVD显著高于未浸润外膜者(13.2士8.3,P=0.000)、无淋巴结转移者(19.6士9.1,P=0.000)。MVD与Dukes分期呈正相关(r,=0.780,P=0.000)。3.3高血管密度(>中位数29)组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外膜的发生率分别为74.1%(20/27)和96.3%(26/27),而低血管密度(蕊29)组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外膜的发生率分别为38.2%(13/34)和76.5%(26/34),差异均有显著性(尸=0.005;尸=0.036)。4 MVD与HIF一la、VEGF表达有关。4.1 MVD与HIF一la表达成正相关(rs=0.810,P=0.000)。4.2 VEGF阳性表达者MVD(36.3士1 1.3)显著高于阴性表达者(21.3士9.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