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沙门氏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影响的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yfz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氏菌分布广泛,大多数可在人和动物体内寄生,引发人畜患有伤寒、腹泻、胃肠炎和败血症等疾病。作为无论是养殖业还是医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β-内酰胺抗菌药物,其原本治疗效果非常好,但由于人类长期大量不合理应用该类抗菌药物,导致由其引发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如何降低或消除细菌耐药性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考验。本研究选取从贵州省贵阳市、六盘水市、毕节市等8个地区的规模化养殖场中分离鉴定得到的110株猪源沙门氏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参照参照CLSI(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测定其对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性,并通过PCR扩增方法检测主要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考察了部分中药对耐药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和质粒消除效果,并应用联合抑菌试验方法考察了中药与抗菌药物联合后对耐药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试验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十分严重,其中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100%,其次是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分别是79.09%和75.54%,耐药率最低的是头孢噻呋为40.91%,头孢氨苄耐药率为44.55%。110株分离鉴定的沙门氏菌TEM基因检出率为85%,OXA为75%,CTX-M为46%,含两种耐药基因的有65%,3种耐药基因的为19%,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符合率基本一致。黄芩、五倍子、乌梅、秦皮和五味子等五种中药对沙门氏菌耐药性消除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五倍子和黄芩对沙门氏菌耐药性消除效果比较好,作用24h后,对耐药菌株的最高消除率分别可达23.3%,15.3%,平均消除率分别为14.7%,9.9%;作用48h后,五倍子和黄芩平均耐药性消除有所提高,平均消除率分别是15.6%,10.8%,但与24h的效果比较差异不显著。10株含有3条不同大小质粒条带的沙门氏菌,经不同中药作用后,消除子均表现0~3条质粒条带的丢失,五倍子和黄芩消除效果好于其他3种中药。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消除子在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下传代10、20、30次传代后,其MIC值无显著性变化,说明耐药性消除子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稳定存在。联合试验结果表明,头孢他啶与五种中药联用对沙门氏菌菌株大多表现出相加作用,少数具有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产生,其中与五倍子联用时出现协同作用,表明两者可以联用提高抑菌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养猪场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沙门氏菌感染、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危害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对日本乌贼初孵幼体(胴长3.28±0.5mm)投喂不同组合的开口的饵料(丰年虫、桡足类和蒙古裸腹潘);对不同规格(胴长9.7±0.3mm和30.1±0.5mm)日本乌贼幼体投喂不同饵料(糠虾、冰
从种植环境与品种选择、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姜家埠大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从催化科学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在计算机辅助催化剂组分分子设计中面向催化反应机理和面向物种活性模型的分子设计过程,以一系列常见的催化反应活性模型作为用户交互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16S rDNA进行测序,研究LPS诱导的ARDS大鼠中肠道菌群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ARDS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
针对传统的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CPT)系统的谐振频率跟踪问题,分析了基于初次级串联补偿的ICPT系统拓扑模型。基于对电路的建模和分析,给出了系统的电压增益函数。通过分析系统
随着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与日俱增。为用户提供更高的带宽、更好的服务质量以及更低的资费以满足用户对高交互式多媒体的需求成为关键问题。其中衡量网
现代大学精神的构建应当从厘清现代性概念入手,在阐明现代性思想核心(即理性和自由)的基础上,提出应从理性精神和自由精神两维度来重建现代大学精神。
背景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 SU)是临床上危重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胃粘膜微循环障碍,局部缺血缺氧,粘膜防御屏障遭到破坏,
云计算是二十一世纪重大的信息技术革命,它的研究和运用在近五年内得到迅猛提速。交通部海事局已把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应用作为"十三五"期间航海保障事业的重点项目和主攻方向
根据目前大学生思想状况,阐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讨论英语教学工作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