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氏菌分布广泛,大多数可在人和动物体内寄生,引发人畜患有伤寒、腹泻、胃肠炎和败血症等疾病。作为无论是养殖业还是医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β-内酰胺抗菌药物,其原本治疗效果非常好,但由于人类长期大量不合理应用该类抗菌药物,导致由其引发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如何降低或消除细菌耐药性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考验。本研究选取从贵州省贵阳市、六盘水市、毕节市等8个地区的规模化养殖场中分离鉴定得到的110株猪源沙门氏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参照参照CLSI(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测定其对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性,并通过PCR扩增方法检测主要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考察了部分中药对耐药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和质粒消除效果,并应用联合抑菌试验方法考察了中药与抗菌药物联合后对耐药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试验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十分严重,其中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100%,其次是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分别是79.09%和75.54%,耐药率最低的是头孢噻呋为40.91%,头孢氨苄耐药率为44.55%。110株分离鉴定的沙门氏菌TEM基因检出率为85%,OXA为75%,CTX-M为46%,含两种耐药基因的有65%,3种耐药基因的为19%,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符合率基本一致。黄芩、五倍子、乌梅、秦皮和五味子等五种中药对沙门氏菌耐药性消除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五倍子和黄芩对沙门氏菌耐药性消除效果比较好,作用24h后,对耐药菌株的最高消除率分别可达23.3%,15.3%,平均消除率分别为14.7%,9.9%;作用48h后,五倍子和黄芩平均耐药性消除有所提高,平均消除率分别是15.6%,10.8%,但与24h的效果比较差异不显著。10株含有3条不同大小质粒条带的沙门氏菌,经不同中药作用后,消除子均表现0~3条质粒条带的丢失,五倍子和黄芩消除效果好于其他3种中药。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消除子在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下传代10、20、30次传代后,其MIC值无显著性变化,说明耐药性消除子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稳定存在。联合试验结果表明,头孢他啶与五种中药联用对沙门氏菌菌株大多表现出相加作用,少数具有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产生,其中与五倍子联用时出现协同作用,表明两者可以联用提高抑菌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养猪场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沙门氏菌感染、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危害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