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问题,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是在深入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岳村为表述对象而建立的有关中国乡村政治状况的理论分析模型。它通过对岳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政治关系、权力体系、政治控制、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的变迁过程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试图从政治社会学和政治人类学的角度,来剖析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发展的过程和特征。 本文包括导论和四章及基本结论,并以附录的形式节选了调查过程的事件和体会。其中: 第一章分析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政治特征。本文分别从“传统乡村和乡村传统”、“皇权和保甲制度”、“族权和宗族组织”、“绅权和士绅统治”等方面揭示了传统社会地方政治制度是乡村自治政治这一基本事实,并从“土地、赋税、文化和乡村控制”等因素分析了其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考察了民国社会激变时期的乡村秩序。本文首先从“辛亥革命的乡村政治”、“农民运动和乡村传统”、“地方自治和保甲制度的重建”、“乡村建设实验和乡镇行政化”这四个方面描述了民国期间乡村权力关系和社会秩序发生的变化,再从“掠夺、兵役、人口和乡村反抗”的角度解释了国家行政权力下沉到乡村社会的主要理由。 第三章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前对乡村政治的改造。本文从“农民协会与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与乡村组织”、“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计划、户籍、阶级和乡村动员”四个方面,剖析了这个时期乡村社会组织与权力建构及高度集权型的权力体制与乡村动员的关系。 第四章研究的是新时期乡村政治的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分别从“新时期的乡村改革”、“国家权力与乡政体制”、“社区权威与村治结构”,“家庭利益和乡村秩序”、“村民权利与公共参与”等角度描述了现行乡政村治体制的文本规定与现实状况,并从“市场、民主、法制和乡村治理”的角度解释了这一体制生成的基础和绩效,具体地研究了国家行政权与社区自治权及村民民主权利、利益冲突和公共参与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本结论,是对正文中已说明的重要观点进行较为系统的表述。本文认为,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过程,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国家主导乡村社会的制度变迁过程,其显著特征和标志是,城市政治社会对乡村社会的侵入即国家行政权力的下沉。但是,国家对乡村社会的这种主导作用是有限度的,要受到乡村利益关系、权威结构和国家能力、乡村文化传统、现代化趋势及民主化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这种有限主导的政治模式中,乡村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是,随着国家对乡村经济依赖性的减弱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传统的权力文化向现代权利文化的转变,国家的行政权力将逐渐退出乡村的政治领域,乡村社会将最终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过渡,并实现从传统的家族社会向现代民主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