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校园安全已经成为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研究立足上海市某小学开展实践研究,旨在为其低年级学生开发一套校园安全教育的校本课程。
研究遵循课程开发的一般框架,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课程开发的预研究,包括学校分析和对现有校园安全教育的分析研究。通过教学观摩和访谈,了解学生对校园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现有校园安全教育的开展情况。研究发现,该校现有校园安全教育已初步形成体系,教育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但仍有不足。本研究力图做到三点改进:保证课程主题明确,深入教学;做好分层递进的课程规划;注重行为层面的教育。
第二阶段为课程设计,即在预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校本课程,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课程共有四课时,分别为第一课:楼道行走与上下楼梯安全;第二课:人多拥挤时的安全保护;第三课:拥挤摔倒后的自我保护;第四课:突发情况下的紧急疏散。针对每一课设计了详尽的课程主题、课程任务、细化目标、课程具体内容和学习评估,并对需要注意的问题加以备注。
第三阶段为课程实施。对课程的开设形式、课程对象、授课教师等做出说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为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交流相结合、团体训练、行为训练和模拟演练。由研究者本人担任教师在该校二年级某班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全部课程授课,教学案例中完整呈现了授课情况,并详细记录了实际教学过程。
第四阶段为课程评估,采用CIPP评估模式,对本课程进行了背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研究发现,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堂教学等方面均达到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课程目标合理有效,能够选择合适的内容建立课程体系,采用合理的方案组织课程教学,课堂教学效果较好,课程方案具有可实施性。书面测试和行为测试的结果显示,课程使学生校园安全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得到提高,但要保持长期效果仍需及时复习巩固;日常行为评估说明课程使学生的安全行为比例增加;学生课后反馈评估发现,课程受学生欢迎,但学生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仍待深化。
校园安全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并结合学校实际,使教育获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