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精确确定大豆籽粒中膳食纤维含量,并解析大豆纤维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国标法以晋大53号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分以及响应面分析法,对国标法食品膳食纤维的测定进行改良,建立了大豆膳食纤维的测定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晋大53号×平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纤维品质性状的测定以及遗传机制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实验发现,影响大豆膳食纤维准确测定的因素有三个:脂肪、淀粉以及蛋白质。不同豆粉粒径以及不同脱脂时间均对脱脂效果有影响,通过100目筛的豆粉,只需6 h就可以达到完全脱脂的效果;底物质量为0.5 g时,淀粉酶酶添加量4500μL、淀粉酶酶解时间20 min、糖化酶酶添加量500μL、糖化酶酶解时间40 min,淀粉酶解彻底;蛋白酶添加量36900μL、酶解时间35 min,可使蛋白质酶解效果最大化。(2)由于不同膳食纤维组分对人体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首先对遗传群体的纤维品质相关性状进行聚类分析,每一类群的纤维组分含量各不相同,为后续选育优质种质提供基础。其次通过对大豆籽粒膳食纤维相关性状进行定位,发现不溶性膳食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在第5号连锁群的155.92~156.32 cM区间内均有位点。利用定位区域的序列信息,对大豆籽粒纤维品质基因注释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该0.4 cM的区域内共包含4个候选基因与糖代谢有关,分别为PACid:26320833、PACid:26319674、PACid:26319675、PACid:26322581。因此,本研究将该四个基因作为大豆籽粒纤维品质基因最可能的候选基因。(3)通过对遗传群体荚皮的纤维品质相关性状进行聚类分析,每一类群的纤维组分含量各不相同,为后续选育优质饲料种质提供基础。其次通过QTL对大豆荚皮纤维相关性状进行定位,发现荚皮半纤维素在第15号连锁群的一个位点效应最强,可解释的遗传变异分别为11.21%,推测为主效基因。大豆荚皮中酸性洗涤纤维和半纤维素在第15连锁群的76.13~79.41 cM区间内均有位点,利用基因注释结果进行分析,找到1个与糖代谢相关的基因(PACid:26329810)。因此,本研究将该基因作为大豆籽粒纤维品质基因最可能的候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