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上,BBC曾是不容跳过的华彩篇章。本着“瑞思主义”的新闻价值观,BBC所构建的强大公信力体系以及历次战争中坚持的政治中立的理念,使得它成为全世界新闻从业者心目中理想的殿堂。然而辉煌的历史并不能掩盖现实的窘境,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集体衰微,使得BBC同样身处内忧外患的严酷形势,是保持自身原则做适度的妥协,还是仿效西方其他国家以美国为蓝本,对本国的公共广播机构做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入私有私营的商业化大潮。BBC没有墨守成规或是盲从偏信,而是在结合本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逐步进行了适度、平衡、渐进的改革。无论是博特的“制播分离”还是戴克的“制播一体化”,其改革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在不损害“公共服务”的前提下,使BBC的体制机制发挥最大的灵活性,在商业收益大大增强的基础上,重新恢复BBC作为国际传媒机构的竞争力。为实现这一目标,BBC独创了“两分立”的发展道路:将商业活动和与收视费相关联的公共服务区别开来,为商业活动制订了更为严格的规则,即使是商业活动,也要符合BBC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核心价值;此外,BBC努力以良性循环的方式把商业活动和公共服务联系起来,使两者都能从中收益,如国际市场上销售商业产品获得的收入,被重新投入国内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在经历种种质疑和改革的阵痛之后,BBC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并重新稳固了自身在英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地位。对于正困惑于未来发展方向的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来说,BBC的改革无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两者在内外困境、改革路径和改革目标诸多方面的相似性,使BBC无论是在微观业务操作领域的改革新举措,还是宏观参与英国广播电视体制构建所取得的经验,都对我们有很强的参照价值。相对于学界对美国纯商业的发展模式“一边倒”的经验介绍,对于BBC改革及发展经验的适时引入,不仅有利于各方观点的日趋平衡和理性化,更可以使我们客观审视自身,远离“唯市场论”的偏见,获得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在总结BBC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从可能性、必要性、可行性三方面,对公共媒介在中国的前景加以预测,并得出相关结论: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政策的放宽,未来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在中国将不会仅仅是一种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