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与现实——浅析《五号屠场》的写作模式与主题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7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库特·冯尼古特(1922-)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五号屠场》是第一部令他获得大众及评论界广泛称赞的作品,也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小说以冯尼古特亲身经历的德累斯顿被轰炸事件入手,结合科学幻想的元素,利用时间旅行组织故事的结构安排,从另类的角度审视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小说采用了蒙太奇、非线性叙述和元小说等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段,重建了那段历史。 小说发表于越战高潮时期,书中的反战思想正切合了当时美国民众的停战要求,反映了时代精神。此外,冯尼古特在书中暴露了美国当时的种种现状和问题,探讨了死亡、重生、宗教和人性等多重主题。 本论文试图深入探究《五号屠场》的后现代主义写作特征,揭示小说最具代表性的多个主题。论文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并分析了国外对《五号屠场》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详细论述了《五号屠场》的后现代主义写作模式。首先,简要界定了后现代主义,介绍了它的主要特征。然后,从三方面阐述了冯尼古特在《五号屠场》中是如何运用后现代主义写作模式的:首先是叙述的不连贯性。冯尼古特借助科幻作品中时光旅行的手段,运用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使情节呈现支离破碎的效果。并且,冯尼古特采用环形叙述模式代替传统的线形结构。其次,冯尼古特本人不时进入小说,告诉读者他写《五号屠场》的意图、计划和过程,使得该作品有了元小说的意味。最后,通过对圣经情节的戏仿,冯尼古特将小说主人公Billy变成了有如后现代社会的耶稣基督似的人物。 第三章是主题分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反战主题。这是该小说首要的,也是最鲜明的主题。小说在第一章便已明确的反战主张。第二部分分析了死亡主题。通过贯穿全书的无数死亡事件,冯尼古特一再提醒读者万事万物皆将消亡的事实,并提出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不如“只关注美好时光”的人生观。第三部分讨论了书中听天由命的思想。似乎书中的人物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第四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五号屠场》的写作手法和主题,并指出虽然该小说有宿命论的色彩,但作者并未对人性失望,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关怀与对爱心、人性的呼唤。
其他文献
许多研究发现学生们的学习方法深深受到他们过去学习经历的影响。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大学新生还没有摆脱他们在高中养成的英语学习方式,对他们来说,阅读英语主要是为了学习英语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Lakoff&Johnson出版了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隐喻研究真正进入了认知时代。在该书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人
自古以来翻译被认为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忠实于原文与否也成为判断翻译好坏的重要标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层面转移到文化层面,翻译研究产生了文化转向。
随着网上商业活动的发展,跨文化网站研究成为跨文化交际中一种比较新兴的研究领域。论文也从此领域出发,以跨文化的视角,借助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以及Marcus和 Gould提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而译者则是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进行沟通的桥梁.毫无疑问这种跨文化沟通需要跨文化意识,旅游资料翻译尤其如此.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旅游翻译的发
自主学习以多种理论如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理论、社会语言学中的交际能力理论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动机理论、个体差异理论及学习策略理论等为
中共中央对中外记者参观团畅开大门,热烈欢迎。来到延安后,众记者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喜悦    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外国驻华记者被中共军队抗日的壮举所吸引,也对长期被封锁的陕甘宁边区充满了好奇,便屡屡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赴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的要求。  1944年,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役中遭到惨败,引起盟国的强烈不满。因此,美国不仅要求国民党将数十万军队从陕甘宁边区
尤金·欧内尔是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剧本往往以男性生活为主题。前人对他的剧本虽有过深入地研究,女性角色却较少被提及。剧评家或者在研究其它课题时,凭直觉讨论他的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三章探讨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二十世纪女性的理解。阿特伍德深刻地分析了当代女权运中所提倡的姐妹关系。她对女性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关心等情谊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