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乡村教师角色研究——文化身份的考量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20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21世纪以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革新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重点战略,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则是实现该战略的必要途径。对我国而言,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足,其短板在于乡村教育发展的滞后和缓慢。然而,乡村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的发展则在于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和队伍建设。虽然我国通过政策制定、财政投入等手段从外部给予了乡村教师诸多的关注和帮扶,但乡村教师在内部发展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和障碍,其主要表现为自身角色定位模糊、角色扮演不清、角色单一化与乡村教育发展冲突等。因此,欲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内源性动力支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困境,则有必要加大对乡村教师的角色身份问题进行研究。此外,民国时期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文化的主体,在帮助乡村社会突围文化困境、发展乡村教育和建设乡村社会方面,留下了诸多有关乡村教师角色身份方面的有价值意义且丰富可鉴的实践资源。基于此,本文则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对民国时期乡村教师角色进行考量,以期从中为现在乡村教师摆脱角色困境和加快专业化建设提供一些历史镜鉴和现实反思。  本文共有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和研究重难点与创新。  第二部分:角色概念:民国时期乡村教师角色的词语之清。该部分主要是对民国时期、乡村教师、教师角色和文化身份等四个学术概念进行逐一明晰。最后,本文认为文化身份是指民国时期乡村教师在传统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西方文化、革命文化等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通过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被塑造和建构的具有某种文化象征和代表的角色或身份,它蕴含着乡村教师一定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地位。  第三部分:角色背景: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文化之境。该部分主要从历时态视野中的民国新旧文化交替、共时态视野中的民国中西文化博弈和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文化蔚然繁盛三个角度,详细分析了民国时期乡村教师角色扮演所处的文化背景。  第四部分:角色扮演:民国时期乡村教师之文化身份。该部分主要从学校课程教学文化结构的场域和乡村社会文化结构的场域两个方面对民国时期乡村教师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和划分。就学校课程教学文化结构的场域而言,主要将民国时期乡村教师扮演的角色分为先生、塾师和知识分子;就乡村社会文化结构的场域而言,主要将民国时期乡村教师扮演的角色分为乡村文化启蒙者、乡村事务管理者和乡村社会建设者,并分而论之。  第五部分:角色特性:民国时期乡村教师之文化身份特征。该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主要对民国时期乡村教师文化身份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其概括为恪道守德、信仰认同、知识自觉、守望乡土、守成创新和多元担当六个方面,并逐一论述。  第六部分:角色省思:民国时期乡村教师之文化身份反思。该部分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从乡村教师自身文化身份的视角进行了角色反思。即:乡村教师要存心养德,重构乡村教师角色的新道统精神;要持知察新,促进乡村教师角色的文化自觉;要启民化众,重建乡村教师角色的交往规范;要立地和人,加快乡村教师角色的乡土化进程;要建伍建乡,发挥乡村教师角色的乡建功能;要扬文戍边,重审乡村教师角色的战略价值。  第七部分:结语。该部分主要是对本文以上研究做出一定的总结,同时认为乡村教师要以历史为鉴,主动进行角色反思和文化身份自觉,从自身角度加强专业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源性动力支持。
其他文献
期刊
壮锦,是壮族妇女精心织制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壮锦不但是壮族人民日常的装饰品和生活用品,更是壮族女性不可或缺的“女红”,还是女性嫁妆中的必不可少之物
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方法,选取河南省四所高校2005-2008级体育系排球专选班毕业生等为研究对象,对其专业适应性进行调查分析,探究其专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并提出
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严重压抑了人的主体性,加上传统教育观念中对休闲的排斥,使中学教师受到制度的役使,受到社会期待和自我认同的束缚,导致他们的休闲观念存在误区,休闲生活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