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史上描述父子冲突主题的题材横贯古今中外,似乎它就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阐释不完的现象,可以这样说,父子冲突一直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它也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卡夫卡,作为现代文学的代表家,在自己一系列的作品中大量表现父子冲突,“我写的一切都跟您有关,我在书里无非是倾诉了我当着您的面无法倾诉的话”,他还想给自己的全部作品题名为“逃出父亲范围的愿望”,不仅如此,他的个人生活、心理结构和创作生涯都受到了父子关系的影响。了解卡夫卡的“父亲情结”,首先不得不提及西方文化——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对卡夫卡的熏陶。卡夫卡所处的时代正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交替的时代,从小接受的西方教育使得他熟知理性主义,并恪守理性。然而非理性的到来,是以一种否定性思维方式,否定理性在西方世界中的主导地位,这就使得卡夫卡从内心深处渴望释放自己,解构父亲的权威。这种文化氛围——理性和非理性的争斗,影响着生活中的卡夫卡与父亲的悖谬关系:对父亲既依恋、敬畏、顺从,又叛逆、谴责、反抗。卡夫卡是自传性很强的作家,他把这种情结也投射在文本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作是《变形记》、《美国》、《判决》。卡夫卡的家庭是父权意识浓烈的家庭,也是培育卡夫卡“父亲情结”的温床。卡夫卡在随笔《他》中这样写道“他不是为他个人的生活而活着,他不是为他个人的思想而思索,他好像在一个家庭的强制性之下生活着,思索着。”再者,了解卡夫卡的“父亲情结”,还得了解他的思想。卡夫卡的思想来源是多元化的,除了始终对叔本华、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等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想家有着浓厚的兴趣之外,还包括他对犹太文化的“信仰”。在犹太文化中“神”“父”在某种程度上是统一的,这种与生俱来就拥有的文化无意识,在潜意识中支配着卡夫卡的行动。在卡夫卡的世界中,父亲就是“上帝”,违抗“上帝”只会带来深深地负罪意识。卡夫卡的父亲情结具有历史文化内涵,这种内涵衬托出了卡夫卡“父亲情结”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