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o-Cu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包括高导热导电性,低热膨胀系数,耐高温性等,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行业和核反应堆中,如雷达、热沉材料,陶瓷密封材料,高载流触头和分流聚变反应堆中的材料等。尽管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Mo-Cu体系属于互不固溶体系,由相图可知,即使在液态下,Mo-Cu之间也不相互溶解,且熔点相差很大,将它们连接或层状复合起来非常困难。针对上述难点,本研究采用“互不固溶金属辐照损伤合金化”方法来制备Mo/Cu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其主要过程主要为:首先,利用离子注入过程中产生的高能量离子束轰击辐照Mo金属基体,使基体表面处于非平衡状态,产生辐照损伤,包括移位原子、晶格畸变、空位和位错等;随后,采用无氰电镀方法在Mo金属基体表面覆盖上Cu金属层;最后在保护气氛下进行高温退火,在退火过程中,包括移位原子、晶格畸变、空位和位错在内的辐照损伤能为Cu表面原子提供扩散驱动力和通道,使得Cu表面金属扩散进入Mo基体金属中,在表面层和基体界面处形成了一层扩散层,并形成冶金结合,从而使得Mo/Cu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了很好的界面结合强度。本研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手段对Mo/Cu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显微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TEM结果表明,Mo、Cu原子发生扩散并形成扩散层,在界面处形成半共格界面,这是Mo/Cu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强度高的主要原因。根据TEM结果,本文建立了Mo/Cu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模型。针对采用“互不固溶金属辐照损伤合金化”制备的Mo/Cu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拉伸过程中Cu金属塑性变形特征消失的问题,本研究采用XRD透射法测试了复合材料拉伸前后的织构,通过结合织构情况、TEM结果分析及界面模型的建立解释了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复合材料拉伸过程中的断裂特性。本研究还设计了一种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的测试方法,并将其用于Mo/Cu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Mo/Cu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最大界面结合强度为220.2MPa,平均值为211.9MPa,该界面结合强度高于文献报道的添加了Ni金属中间层所制备的Mo/Cu层状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