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现代作家茅盾的研究中,小说创作一直是其中的热点研究对象,这些研究涉及茅盾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包括文学文本,文学社会学,美学接受等多个方面。新世纪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茅盾小说创作的关注度似乎逐渐进入了一个平缓期。但是现有的看似全面的研究,却都忽略了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生涯当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大量的未完成长篇的存在。在茅盾所创作的六部长篇小说当中,只有《子夜》有完整的篇章,其他均为残篇。如果一个作家在众多的作品当中,有个别残篇出现,这也无可厚非。而茅盾在尚还在世时就出现了多部残篇,这就使得茅盾的未尽长篇成为了一种现代文学史中特殊的文学现象。同时,当我们在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长篇小说发展时,发现其他重要作家也有残篇现象的出现。可见,未尽长篇一直都是现代文学史发展当中长期存在的现象。本文首先就要从时代、文本以及作家自身的文学精神等多个角度结合我个人对茅盾长篇小说的阅读感受,来探讨茅盾未尽长篇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试图去把握现代文学史当中未尽长篇现象的实质,同时,对新时期以来长期存在争议的小说家茅盾,他的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作一重新认识与评价。本文主要分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作为现象的茅盾未尽长篇小说,从情节、人物、环境方面做了具体的分析。第二章通过分析茅盾的文学观念的变迁,来发现其与茅盾长篇小说的“断裂”之间的关系,从更全面的角度,使茅盾的未尽长篇得到一个更为充分的认识。同时还涉及到他未尽长篇的续写问题。第三章分三节,探讨茅盾未尽长篇形成的原因,得出结论如下,首先茅盾小说中对既充满性别意识又具有革命理想的时代女性构建的失败,是《虹》等长篇小说未完成的重要原因。其次,茅盾后期小说的人物塑造和缺乏有效矛盾冲突的情节设置,使得小说叙事生成性不足,从而导致故事情节失去了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最后,茅盾多重矛盾身份之间的碰撞摩擦,使他形成了功利性大于美学性的文学想象,这是他长篇小说未完成的第三个原因。第四章,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未尽长篇作为一种现象它的文学史意义和其背后的文学史内涵,揭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当中所经历的曲折与困境。其次,对如何看待茅盾的未尽长篇现象,做了两方面的论述,一是长篇小说的未完成状况对作品美学价值的破坏,二是作品未完成所显现的文学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做了重估与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