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进入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农民工群体"作为伴随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新群体,开始浮现于大众传媒的视野之中。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关"农民工群体"的影像书写在一些社会纪实性主题的独立纪录片中得到展现,尤其是从九十年代中后期,DV拍摄技术的运用促使独立纪录片的创作群体不断扩大,这群独立纪录片的创作者侧重于通过镜头呈现出社会个体的生活常态和小人物的命运故事。农民工群体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变迁也成为了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一个串联着现代化的乡村与城市的"符号"。农民工的个体状况成为了独立纪录片创作者主要关注的拍摄题材。面对一种"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的尴尬困境,他们的生存处境和生产状态是独立纪录片叙事框架的重点。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当下社会,他们的个人欲望与话语表达逐渐凸显,表现出一种试图去突破社会束缚的个体意识,以一种主体姿态逐渐呈现于影像记录中。本文试图研究九十年代至今,独立纪录片如何通过影像文本和叙事手段塑造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形象,以及在社会权力和性别语境的多重复杂关系之中,真实历史进程中的农民工个体能否通过独立纪录片的影像手段,从而实现个体意识和话语主体的自我表达。第一章是对1990年代以后独立纪录片作者群体进行统一考察,从创作主体、创作观念、创作风格和创作特征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到独立纪录片的影像创作,进而由此分析独立纪录片创作者视角下所建构的农民工形象。第二章是将纪录片的拍摄主体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从生产机制、社会语境和个体意识等方面具体分析独立纪录片中农民工的主体形成机制,从而指向真实社会生产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形象。第三章是将女性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考察对象。女性农民工在社会和性别两个场域中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面对来自外部社会和内部家庭的双重压力,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则表现为在社会权力中对于性别政治的抗衡和在家庭内部对于父权至上的突破,由此分析在独立纪录片中的女性农民工是如何通过身体话语和个体抗争实现自我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