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与土著蚂蚁的竞争及其控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jkdhfjkhasdjklfh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严重的世界性入侵物种,近年来入侵我国南方部分省区,造成农业生产、城市绿化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危害,尤其是在广东地区危害严重。对于生态环境方面,入侵红火蚁对土著蚂蚁群落的负面影响及其机制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在野外调查了与红火蚁竞争共存的土著蚂蚁种类,研究了红火蚁与代表性土著蚂蚁种类的竞争关系,探讨了多杀菌素毒饵防治红火蚁及其对土著蚂蚁种类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对红火蚁的防治也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如下: 通过两年的陷阱法抽样,总共采集5181蚂蚁个体,分属4个亚科16个属。中华小家蚁(Monomorium chinense Santschi)、黑头酸臭蚁(Tapinomamelanocephalum Fabricius)为最常见的与红火蚁共存的种类;红火蚁对大头蚁属(Pheidole spp.)、巨首蚁属(Pheidologeton spp.)、铺道蚁属(Tetramorium spp.)、心结蚁属(Cardiocondyla spp.)的种类的负面影响明显。根据Kendall相关分析,中华小家蚁的数量不受红火蚁多度指数的影响;黑头酸受到红火蚁显著影响(P<0.05)。大头蚁属、巨首蚁属、铺道蚁属和心结蚁属的种类的数量与红火蚁呈负相关关系,并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陷阱很少捕获到个体较大的种类如双齿多刺蚁(Polyrhachis dives F. Smith)和衰弓背蚁(Camponotus dolendusForel),但野外的确观察到它们的存在。 红火蚁与黑头酸臭蚁对不同食物资源上的竞争的实验结果表明:红火蚁与黑头酸臭蚁共同喜好蛋白类食物诱饵;对于糖类和油脂类食物诱饵两种蚂蚁表现出不同的喜好性,红火蚁喜好油脂类食物诱饵,而黑头酸臭蚁喜好糖类食物诱饵; 红火蚁与黑头酸臭蚁对于蛋白类食物的竞争最为激烈,对于两种蚂蚁同时出现的蛋白类食物诱饵,红火蚁取胜黑头酸臭蚁并占有食物诱饵的比例为53%,略高于黑头酸臭蚁(47%),但二者的占有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利用食物诱饵在高温季节研究了红火蚁与两种土著蚂蚁一黑头酸臭蚁和中华小家蚁的觅食活动及竞争关系。结果表明,三种蚂蚁的觅食活动与地表温度呈显著相关。在34℃到54℃地表温度范围内,红火蚁和黑头酸臭蚁表现出相似的活动节律,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两种蚂蚁的觅食活动逐渐减弱。中华小家蚁比另外两种蚂蚁能忍受更高的地表温度。从34℃开始,中华小家蚁在诱饵上的出现率和对诱饵的占有率逐步升高,在48-50℃时出现高峰。在诱饵上的竞争取代主要是中华小家蚁被另外两种蚂蚁取代,在地表温度为36℃到46℃条件下,红火蚁和黑头酸臭蚁分别在20%的食物诱饵上的取代中华小家蚁。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小家蚁明显比红火蚁和黑头酸臭蚁忍受更高地表温度,但在干扰竞争中却处于劣势。 利用食物诱饵和红火蚁的毒饵研究了红火蚁与长足捷蚁(Anoplolepisgracilipes F.Smith)之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长足捷蚁在蟋蟀诱饵的争夺中比红火蚁更具优势。在两种蚂蚁共同出现的蟋蟀诱饵上时,长足捷蚁战胜红火蚁获得90%的诱饵。长足捷蚁利用化学攻击杀死或驱赶红火蚁工蚁。而在火腿诱饵上,食物争夺并没有出现,从工蚁的召集量表明,长足捷蚁不喜好火腿诱饵。在二者共同出现的区域,长足捷蚁与红火蚁可能相互成为各自的有力的竞争者。目前常用的红火蚁毒饵“红蚁净Ⅱ”和硫氟磺酰胺毒饵同对于红火蚁的诱集作用明显比长足捷蚁好。 利用多杀菌素毒饵(Spinosad)在春季和冬季进行防治红火蚁的试验,并探讨毒饵对土著蚂蚁种类的作用。结果表明,毒饵施放后的第3周开始见效,食物诱集和陷阱捕获的红火蚁工蚁数量和出现率都下降。毒饵施放6周内,春季和冬季防治蚁巢最高减退率约分别为75%和63%,毒饵在春季的作用比在冬季好。毒饵防治对黑头酸臭蚁、黄立毛蚁有利,春季施放毒饵后4周,上述二者在食物诱饵上和陷阱的出现率增加。毒饵防治对中华小家蚁产生负面作用,陷阱捕获率从防治前的44%下降到了30%,且达到显著水平。冬季防治没有类似显著的变化。总体上,利用多杀菌素毒饵防治红火蚁,对于土著蚂蚁的负面作用不突出。 采用高效氯氰菊酯作为防治药物,进行毒饵诱杀、混沙触杀以及蚁巢浇灌三种方法防治红火蚁的试验。结果表明,用稀释后的4.5%高效氯氰菊酯乳液做防治药物时,灌巢触杀的效果最佳,混沙触杀次之,毒饵诱杀最差。灌巢触杀药后第5天,蚁巢全部被退灭,减退率高达100%。因此在红火蚁的化学防治实践过程中,高效氯氰菊酯可作为一种红火蚁的灌巢触杀剂。 野外初步观察了黄蜻(Pantala flavescens Fabricius)对婚飞红火蚁的捕食作用。蜻蜒聚集在婚飞红火蚁的蚁巢上方捕食婚飞红火蚁,平均17只/巢.次,最多40只蜻蜒同时出现于一个婚飞的蚁巢上方。距离地面5m以下,蜻蜒对婚飞红火蚁的捕食率平均为85.66%,捕食行为主要发生在距离地面3m以下。捕到婚飞蚁后,蜻蜒立即取食其腹部,丢弃其余部分。
其他文献
通过对滇西北植物果实和种子性状调查、野外种子摆放和追踪试验,研究了滇西北种子植物的果实与种子性状分布情况、种子被捕食和散布格局,探讨了这些性状分布格局产生的原因,
摘要:历届高考题折射出我们的考试纲领,是我们高三一线教师的指路灯,研究历届高考题对我们教学起着引领作用。  关键词:理论;实质;引领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75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试题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展示了各自的特色。试卷平稳过渡、难度适中。  试题以篇章为主,词
本文系统的论述了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比较了各种技术方法的在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分子分类中定种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及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
摘要: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而言,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等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究教学;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