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牛马习语对比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牛和马都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休戚与共。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的文化各自产生了许多与牛和马相关的语言现象。“牛”、“马”原本只是用来指称这两种动物的概念意义,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语言文化的发展,如今牛和马的含义经过引申、转化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又可以称为牛的文化。牛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汉语里有着特殊的意义。牛既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又反映了“憨厚老实”、“耐劳苦干”和“任劳任怨”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因此,在汉语中有着大量的牛习语。然而,由于中国是个疆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北方的不少地区与民族,马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因而在汉语中也有大量的马习语。  与此相对的,英国工业革命之前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马,它取代牛的地位,广泛地用于耕地。马在畜牧犁田、日常的交通通勤、战事物资的输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和马这个动物相关的语言现象,有着“坚强”,“速度”和“力量”的典型特征。而在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的美洲大陆,马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因此,马在以英格兰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为主的英语民族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相比之下,牛对英美社会生活的影响则不如马。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牛和英语国家的马,虽在语言表述和概念意义上全然是两种动物,但在语义功能上却有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在英汉语各自的习语中表现尤为显著。  基于这样一些语言现象,本文通过汉英牛马习语对比研究,认为汉语中的牛在其引申意义上与英语中的马具有较强的对应性。本文通过大量的牛马习语材料的收集整理,归纳了汉英习语中牛马词汇表达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收集整理这些语言材料,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从汉英牛马习语的来源、结构、语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对比,梳理出牛马习语的完整脉络。  本研究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及其论文框架;第二章对汉英习语定义和特征,牛马习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第三章分别从汉英牛马习语的来源进行对比;第四章分别从汉英牛马习语的结构进行对比;第五章对比分析牛马习语的语义;第六章解释蕴藏在汉英牛马习语语用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第七章结语,总结全文,并指出研究不足之处和相关启示。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在中国观众的视野中,尤其是美国电视剧。好的影视作品不但可以起到娱乐观众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国际间的文化
双关广泛用于各种文体,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反映了独特的语言魅力及民族特色。其翻译却超出了语言的范畴,成为译界的难点和热点。研究者们从各种相关理论出发对双关语翻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商和外国资本涌入中国。中国商法在规范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商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商法翻译的不当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本
中国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刘翔更是这次奥运会赛场上的热门人物。中美媒体对刘翔因伤再次未能进入决赛展开了报道。本文基于中美媒体对2012年刘翔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委婉语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语言文化之中。它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也是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内外各个理论学派已对委婉
误读现象主要源于文化差异。人们在接触异文化时,总是倾向于根据自己熟知的一切或出于自身文化的需要,对异文化进行判断和解读,从而造成对异文化的扭曲。 误读现象由于在
本文综述了语感及语感教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语言教学的应用,探讨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根据二语习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及“输入—吸收—输出”的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研究的中心已经从如何教转移到如何学上来,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慢慢转向学习者因素。在诸多学习者因素中,年龄差异对语言学习成果的影响一直是关
Jennie Gerhardt是美国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编写的一部描写下层人生活疾苦的小说。该书于二十世纪初被引入中国,傅东华于1935年将其译为汉语,书名《真妮姑娘》;
本文以法国学者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在1986年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指导,讨论了其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的启示。文章指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