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试将林语堂独特的跨文化背景和其翻译原则加以整合,指出林在处理文中各种因素时,除了将源语文本本身的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以外,还立足于更高点,通过各种灵活的手段将隐藏在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尽量传达出来.具体来说,该文选取了三个相关的文化因素来加以剖析:文化词,典故和诗歌翻译.林语堂在处理上述文化因素时充分体现了自觉的跨文化意识.他不仅对那些显性因素处处留意,还对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隐性文化因子进行了深入挖掘、剖析,决不流于表面形式,因而成功达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此外,在具体的翻译策略上,林语堂即注重保存源语文化的精髓,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又不忘目的语读者的需求,采用了各种灵活的手段来实施文化补偿,照顾到了译文的可读性,从而达到了"神似"的效果.长期以来,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把东方想象为自身的对立面,持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支撑和制约着西方对东方的思考、想象和描述过程,从而限制了东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实际上,西方人眼里所谓的"东方"只不过是一种对"他者"的想象性建构.(Said. Orientalism,3ed. 1991.).故作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翻译工作者,我们应该提起重任,致力于宣扬东方哲学文化的精髓,使得东西方文化可以在平等的舞台上实现交流.林语堂在这一方面无疑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只有通过精髓、熟读原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始终保持一种自觉自愿的认识,我们才能抓住原文的神韵,发现自我,真正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