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对安乐哲翻译观的个案研究。安乐哲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汉学家。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大大得益于他的这种身份。在《论语》的翻译过程中,安乐哲有意识地从哲学角度对原文本展开分析,挖掘其中独有的哲学价值,重现中国哲学的独立地位,以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对话。安乐哲的学术成就可以归为两类:第一类是哲学著作,比如著名的“中西比较哲学三部曲”,即《通过孔子而思》、《期望中国》、《由汉而思》;另一类是翻译著作:《论语》、《道德经》、《中庸》等。这两类相得益彰。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有助于对这些哲学经典的翻译。他的哲学贡献并不是单枪匹马取得的,而是融合了其他著名哲学家和汉学家智慧的结晶,比如刘殿爵、郝大维和罗思蒙等。本论文要讨论的《论语》译本正是在罗思蒙的协助下完成的。为沟通中西哲学,安乐哲在翻译《论语》的过程中,使用过程哲学的有关概念和范畴来阐释孔子思想的精髓。过程哲学是西方近代发展起来的崭新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未来世界哲学的走向,而这一过程思维早在中国的《易经》中就出现了。儒家哲学是过程的,孔子也是过程的。基于此,本论文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角度剖析安乐哲对《论语》的阐释和翻译。全文分为四章,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安乐哲翻译的目的、原则、策略和对关键中国哲学术语的处理。最后从安乐哲英译《论语》得出启示:就翻译内容而言,译者着手翻译前,要先给原文本定位,属于何种著作;就翻译方法而言,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译者可在译文前加上长篇介绍;就名著复译必要性来看,只有当译者对原文本有所发现,译文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时,复译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