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中部,是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国家自“八五”时期以后开始重点开发建设的地区。对其进行可持续性研究和评价可增加对该地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知,为在该地区选择既兼顾生态环境又利于经济效益提高的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弥补关于西藏自治区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和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可持续性研究的不足有较高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可持续性评价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各方法研究尺度、复杂性和全面性,和指标数据可得性等因素,选择能值分析方法与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结合作为本文评价方法。基于能值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解决了传统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所用指标不具有很好的针对性,且西藏自治区公开统计数据缺乏的问题。可持续性评价的主要步骤包括:第一,确定系统边界、组分、系统能量来源与流向,并画出系统能流图。第二,计算得到各类投入和产出的太阳能值,并以此为基础计算能值综合指标。通过对比不同地区、不同县(市、区)各个能值综合指标值,分析导致其差异的原因,得到对三个子系统的初步评价。第三,可持续性综合评价,即利用传统评价指标和能值综合指标,建立“目标层——基准层——指标层”构成的递阶层级结构指标体系,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和加权求和,最终求得可持续性指数,并将研究区各县(市、区)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可持续性总得分SI在拉萨、山南和日喀则三个地区差距较小,依次为1.234、0.749和0.937,拉萨得分稍高于其它两个地区。各地经济、社会和自然三个子系统发展较为均衡,研究区SIe、Sis、Sin均值分别为0.324、0.320和0.329。具体来看,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得分较为接近,且与当前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呈现高度相关;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差距稍大,拉萨地区Sis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自然子系统评价情况与经济、社会子系统呈现明显不同。此外,还可以发现,可持续发展评分分布呈现极点放射性,SI在以城关区为中心的圈层中,从内到外逐渐降低,体现出较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可持续性得分不同的县市可能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相互影响,得分较高的县往往其周边县、市可持续性也较好,因此可以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并以此带动周边市县的发展。根据可持续评价得分,将研究区划分为核心、重点和挖潜开发区三类,在保护生态、提升规模、调整结构和促进耦合的原则下,结合各类开发区特点设计出畜牧业+种植业+加工业、畜牧业+粮食加工业等不同产业链发展模式。本文最后总结了对一江两河地区可持续性评价的主要结论,并在数据获取、研究方法和创新性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