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寒温之争历来存在,况且寒温之分不利于中医外感病学的发展,影响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难以适应临床实践,造成辨证体系较混乱。本论文将从寒温之争的历史发展角度探讨寒温统一的价值与意义,保留伤寒与温病辨证体系的优势,弥补其不足,摆脱伤寒和温病的束缚,创建一种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以规范辨证理论,为今后临床实践和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方法: 搜集传统文献资料与现代电子数据库相关文献,主要文献众多,难以一一列举,列出代表性书籍与文献,即古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伤寒总病论》、《仲景伤寒补亡论》、《类证活人书》、《伤寒微旨论》、《医经溯洄集》、《伤暑全书》、《瘟疫论》、《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广瘟疫论》、《通俗伤寒论》、《伤寒指掌》、《时病论》及《丁氏医案》等,现代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 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 CBM)。通过分析各个时期伤寒与温病相关古籍的记载,阐述伤寒与温病的发展概况,表明寒温之争的历史演变,寒温统一的必要性,规范辨证论治体系的可能性和实用性。本文遵循聂耀教授和麻春杰教授的临床与教学经验,总结出辨证论治一览表,分为病性、病因、病机及其他相关内容进行辨证,以整合伤寒、温病。 结论: 寒温之争的历史演变是寒温关系不断转变与人类疾病需求变化的过程,从战国东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包括一切外感疾病,《伤寒论》详于伤寒,略于温病”,到隋唐宋明清寒温关系的混乱时期的“伤寒八家”、“宋代各家补充温病、发斑及瘟疫等温病学的理论”,最后明清时期的温病理论的完善,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出现。此时,伤寒与温病之争愈演愈激烈,并掀起一股寒温统一的浪潮,出现寒温统一的方法(俞根初的六经气化辨证体系)。近代到当今中医界统一寒温方法已经特别多,有六经辨证为主体进行统一、以八纲辨证为主体进行统一、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体进行统一、用分期的方式进行统一、用脏腑气血辨证来进行统一、辨证三法与分期辨证相综合、用三维辨证进行统一及“五定”或“七定”辨证法等,我们建议用整合伤寒温病,统一规范辨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