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已迫在眉睫。对研究区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分析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可能的环境污染源,查明了研究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差,水位埋藏浅,水量贫乏,含水层主要为浅层风化裂隙含水层,分析了地下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地下水水质部分指标的检测分析,进行了地下水流场和浓度场三维数值模拟与预测,分析地下水溶质运移规律,对于防治和控制地下水污染、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保障居民饮用水卫生安全,促进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岩层组渗透性差异,将含水层系统划分为5种: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弱~中等富水性上层滞水含水层,第四系河漫滩冲积层—中等~强富水性含水层,强风化粉砂质泥岩—弱富水性含水层,中风化亚长石砂岩—中等富水性含水层,泥岩—相对隔水层。2)研究区内地下水为中性水、低矿化度,总硬度为中等~硬水,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3)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对边界条件进行了概化,分析了源汇项特征,分析了研究区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特征,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参数分为三个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下水渗流三维数值模拟。地下水渗流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水位观测值与模型水位值较吻合,本次拟合误差在0.01%~3.78%,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4)按照工程设计抽水量进行开采,随着时间增加,由于抽水井靠近巴河,受河流入渗补给强烈,抽水过程对地下水位变幅影响不显著,由于地下水位埋深浅,受降雨补给影响,地下水位呈现不稳定变化。5)在地下水流场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方案,进行了地下水浓度场三维数值模拟与预测。进行了模型识别和校验,模拟因子浓度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的误差在0.09%~6.18%,表明所建水质模型合理。6)地下浓度场三维数值模拟与预测结果表明:①Cl-较高浓度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次受地层岩性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等因素控制,沿河流方向Cl-浓度逐渐增加并向两边扩展,尤其是沟谷低洼地带较为明显。②当面状污染源Cl-的补给浓度小于10mg/L时,由于水入渗过程中要经过包气带,且补给浓度小,污染物可能被滞留在包气带中或地下水稀释作用,对地下水质影响不大;当补给浓度在10~50mg/L之间时,地下水质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除了煤厂附近的地下水受影响明显外,其它区水质良好;当补给浓度大于50mg/L时,地下水中Cl-浓度随着补给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受影响程度将越来越严重。③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对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速率有较大影响,渗透系数大,地下水流速度快,地下水中溶质溶度就小。7)建议加强地下水质监测与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保证地下饮用水的安全。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首先,政府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对地下水的开采量,特别是工业“三废”的排放应更加严格管理;其次,加强水质监测和地质勘察,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做出处理;再次,加快区内改水计划,自来水供水代替打井,使地表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将地下水资源作为未来应急用水的后备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