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初中教师城乡交流的调查研究——以湖北恩施市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cool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是提升国民整体素养和个体综合素养的重要基础。虽然我们已经如期完成了“两基”任务,农村教育普遍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学校硬件条件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我国城乡基础教育还存在很多不均衡的现象,而教师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成为城乡学校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师资是教育资源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内容,因而,提高贫困地区师资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成为当前义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城乡交流政策也正是基于此而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政策执行流于形式,规模小,对交流的意义宣传不力、认识不够,政策本身不完善,支教教师不能适应生活等等,而这些问题在贫困山区初中教师的交流中表现的更加突出,农村贫困地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和教师的基本生存条件本已较差,而他们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获取等方面都相对贫乏,虽然在升学竞争上没有优势,但还最为看重升学率。在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也只有提高升学率才能获得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更多的财政投入,也才能保证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行。同时初中也面临着升学压力,城区学校和家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而在农村薄弱学校和家庭还存在初中教育不被重视的现象,这种反差也导致城乡交流政策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而,推进教师城乡交流需要将刚性政策和柔性管理结合起来。“刚”,就是将教师城乡交流作为教育相关部门的一项工作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保障落实。“柔”,就是要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尊重教师主体的意愿、切实解决教师流动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教师实施人文关怀,并制定一整套鼓励政策和多种交流模式,尽可能实现教师的自愿流动,保证教师城乡交流的良好效果,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陕北秧歌是我国四大秧歌之一,也是陕北人民优秀的文化之一,2006年被列入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陕北地区对人民的生产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陕北秧歌这种优秀的民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