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的规模持续增长,据同花顺数据统计,2015年以来在定向增发方面,募资总计达到了9840.72亿元而同时期IPO募资金额仅为1505.02亿元,定向增发募资规模大大超过首次公开发行的融资规模。如此庞大的权益融资特别是股权再融资是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究竟那些上市公司能够真正从资本市场的扩张和完善中获益,本文选择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分位数回归的实证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首先,通过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综列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探讨上市公司获得再融资机会与公司本身规模、成长性、盈利能力等特征是否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本文选择2005-2015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财务杠杆、ROA等指标作为研究变量,并观察每个样本公司在此期间是否进行再融资(样本期间的多次再融资合并计算一次),通过设置虚拟变量,将全部样本分为两个总体,即再融资公司和非再融资公司。针对2005-2015年公司层面的面板数据,通过ANOVA分析,本文发现在样本期间两类样本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其中除了以总资产作为代理变量的规模指标外,还包括债务期限结构,杠杆率,留存收益/总资产比例、ROA等财务指标)在均值方面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已经完成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在总资产、营业收入等方面明显高于非再融资上市公司,其它财务指标,例如代表盈利能力的ROA、代表公司财务结构的杠杆率等指标在两类公司中也表现出相似的差异。其次,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本文探讨了上市公司获得再融资的可能性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等指标是否也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离散因变量Probit回归结果表明,那些在规模、长期债务结构、成长性、盈利能力等方面明显占优的上市公司更可能获得再融资机会。最后,为了验证成功获得资本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相对于那些未获得再融资的公司是否具有更快的成长,本文利用非参数的核密度估计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发行之后的几年里公司规模的演化进程。我们选取2004年和2015年的两期横截面数据,以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作为公司规模的代理变量,利用非参数估计中的核密度估计方法,分别估计两组样本(再融资公司和非再融资公司)在2004年和2015年的规模分布密度曲线,这样便能直观上比较两类总体的规模扩张是否趋同。结果表明,再融资公司2004年的规模密度曲线比非再融资公司的右偏,表明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的规模在发行前就大于非再融资公司,同时两类公司2015年的两条规模分布密度曲线均发生了右移,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两类公司都有显著地成长,但是,从回归结果的图形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再融资公司的密度曲线相比非再融资公司的密度曲线向右位移的更多,表明再融资公司增长速度比非再融资公司更快。为了更严谨地度量规模分布密度曲线的偏离,本文又引入分位数回归以及双重差分法来估计和检验规模密度曲线的关键分位是否具有显著的变化。实证结果显示,分位数回归作为核密度估计的一个补充,很好地验证了核密度估计的结果,即再融资公司的密度曲线相比非再融资公司的密度曲线向右位移的更多。通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融资情况和公司绩效的最新数据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相对较少的公司能在资本市场上重复融资,成功完成大规模再融资的公司则更少。此外,那些在过去十年间增发股票或进行配股的公司与那些没有进行再融资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相比,再融资公司在成长性等方面表现的显著不同。具体来说,在资本市场上再融资的公司通常规模更大,并且增长更快。再融资公司和非再融资公司之间的这种差异在公司进行再融资之前便存在,这种差异通常和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的可能性有关。再融资之后,这种差异变得更加明显,利用再融资的公司的规模分布曲线随时间变化的程度要大于没有利用再融资的公司的规模分布曲线。两类公司在规模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