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门部胆管癌起病隐匿,具有多极化浸润性生长和高转移率的特征。多数病人出现黄疸就诊时已属于病程较晚期;手术治疗难度大,一旦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生存率下降。 浸润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显著的生物学特性,在这一复杂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和基底膜(BM)成分的被破坏或降解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MMPs及TIMPs是一对作用于细胞外基质的蛋白,与肿瘤转移关系密切。 目的:本课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临床着手,研究分析13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诊治及远期疗效,探讨生存率与手术方式的关系以及影响早期诊断的因素。第二部分实验部分通过观察MMP-2和TIMP-2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MP-2和TIMP-2在胆管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浸润转移、预后风险的估计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1999年1月至2002年7月间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134例,就其手术方式、临床分型、治疗结果、随访情况等方面作一综合性分析。收集此期间手术石蜡标本50例,正常胆管组织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软件技术检测肝门部胆管癌中MMP-2和TIMP-2 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的表达情况,将临床结合相关病理参数门瘤临床分型、病理组织 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局部淋巴结有无转移、有无肝脏浸润转移、 患者生存期等)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结果: 1、肝,”1部DZ管癌根治性切除组生存期最长,与姑息性切除组、胆 道弓1流组及未手术组之间的 乙 2;3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 叩.OS),前者明显长于后三者。 2、胆管癌肝内浸润和/或转移组与无肝内浸润和/或转移组比较, MMP-2的表达前者高于后者(P<0.05),TIMP-2的表达后者高于前 者(P<0.05)。 3、图象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胆管癌阳性染色强度指数PI值与肿 瘤临床分型、局部淋巴结有无转移、有无肝内浸润和/或转移、肿 瘤组织分化程度和生存期有关(P叩.01);阳性染色强度指数刊 值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无关门>O.05)。 结论: l、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只有个体化和实用性根治 性切除术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2、对无黄疽性慢性肝病及胃肠道等非特异性症状者定期体检及 必要的影象学检查,是早期发现肝胆管癌的积极手段,赢得高生存 率。 3、MMk具有促进肿瘤浸润转移功能,T IMPS具有抗肿瘤浸润转 移功能。 4、临床上检测 MMP刁/T MP《比值可能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生物 学行为的判断和预后风险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