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s在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中变化的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Wistar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探讨不同损伤程度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白细胞、血小板变化的关系。2.分析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影响。3.探讨内皮祖细胞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中的作用,为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液压冲击颅脑损伤仪建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组(n=60)及正常对照组(n=20);视神经损伤组依据打击力度不同分为轻度打击组(n=20),中度打击组(n=20),重度打击组(n=20)三个亚组。观察各组损伤前24h及损伤后3h、12h、24h、48h、72h、lw、2w、3w外周血EPCs、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变化,同时观察HE染色变化。2.采用液压冲击颅脑损伤仪制作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按照损伤前24h及损伤后3h、12h、24h、48h、72h、1w、2w、3w时间点随机分为9个亚组。测定各组上述时间点外周血EPCs数量并观察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免疫组化染色及F-VEP变化及微血管生成情况。结果:1.正常大鼠外周血EPCs数量为(46-52)个/20万单个核细胞,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外周血EPCs于伤后12h达最低点,各组间下降程度无显著差异(F=0.496, P>0.05);轻度打击组及中度打击组EPCs数量在伤后24-72h升高至正正常水平以上,于伤后72h达峰,此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重度打击组EPCs于伤后24-72h虽有上升趋势,但达不到正正常水平;视神经损伤后大鼠外周血中EPCs数量变化与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无显著相关性(r=0.027,0.032,P>0.05)。2.正正常大鼠视神经及周围组织CD31+细胞数为(7-9)个/5个高倍视野,视神经损伤后各时间点创伤区CD31+细胞计数分别为(8.36±1.52、7.17±1.10、10.41±1.92、11.43±1.58.14.29±2.03、17.33±1.47、17.86±1.22、18.13±1.40)个/5个高倍视野,视神经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48h、72 h、1w、2w、3w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1,-7.61,-8.17,-10.08,-10.79;P<0.05).正常大鼠视神经及周围组织微血管数量为(6~9)个/5个高倍视野,视神经损伤后各时间点损伤区微血管数量分别为(6.52±1.05.7.54±2.01.8.52±2.21. 11.02±1.62.15.40±2.04.18.39±1.96.23.21±1.50.22.78±2.40.24.13±2.51)个/5个高倍视野,视神经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48h.72 h.1w.2w.3w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5,-7.74,-8.26,-10.28,-11.49;P<0.05).视神经损伤后各时间点F-VEP中P波潜伏期于损伤后3h降低,24h反弹增高到正常水平以上,并趋于稳定,视神经损伤组与对照组相比,3h.12h.24h. 48h.72h.1w.2w.3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5,3.74,5.84,6.08, 6.40,6.52,6.53,6.61;P<0.05);F-VEP中振幅于3h降低,12h升高到接近基础水平,24h后逐渐降低至基础水平以下,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3h、24h.48h.72h.1w.2w.3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4.14,5.26,5.78,6.49,6.72,6.23;P<0.05)。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变化与创伤区周围CD31+细胞、微血管、F-VEP潜伏期及振幅变化存在相关性(r=0.43,0.41,0.43,0.47;P<0.05)。结论:1.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大鼠外周血EPCs存在先降低后增高,再逐渐降至正常水平的变化特征。视神经损伤越严重,EPCs增高幅度越小。2.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能刺激外周血EPCs增加。3.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增加的外周血EPCs定向归巢到创伤区,参与了创伤区血管新生和组织损伤修复。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 MSCTA)检查方法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闭塞对脑梗死的影响,并采用MS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相结合方法来探讨动脉硬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MPV、PDW、PCT)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食管静脉曲张相关性,及为肝硬化患者出现食管静脉曲张提供可能的非侵入性预测指标。  方法: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