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尽管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其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手术治疗仍然是最主要的根治手段,然而,临床初次诊断的胃癌中,约有70%的病例为局部晚期或有远处转移,且行根治性术后,配合单纯辅助化疗者仍有50%以上的患者出现局部复发。Ⅲ期临床试验(INT0116)的结果显示:胃癌的术后辅助放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相比可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美国NCCN指南也将放疗作为有复发高危因素及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治疗。然而一方面,由于胃腺癌对放射线的低敏感性;另一方面,由于放疗对胃周粘膜及脏器的非特异性毒性,影响了放疗的实际疗效。放疗增敏剂因可增加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进而可提高放疗的局部控制率。然而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放疗增敏剂多为硝基咪唑类药物、细胞毒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其毒性较大,不良反应多。中医药抗肿瘤历史悠久,但单独应用时抗肿瘤作用较弱,其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与传统化疗药物或放疗联合发挥其增效减毒的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在活性指导下分离鉴定出石见穿有效单体,即熊果酸(ursolic acid, UA),并具有有效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且与多西紫杉醇联合在低细胞毒浓度即具有协同作用。目前关于具有放疗增敏作用的中药或中药成分研究较少,本研究运用体外实验方法,考察了熊果酸对人胃低分化腺癌细胞株BGC-823的放疗增敏作用,并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分布、活性氧簇的产生及细胞增殖状态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机制。材料与方法:本部分实验以人胃低分化腺癌细胞株BGC-823为研究对象,研究熊果酸对BGC-823细胞的体外放疗增敏作用及可能机制。1.MTT法检测熊果酸对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2.MTT法筛选适宜的放疗增敏药物熊果酸浓度并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考察熊果酸对BGC-823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3.运用流式细胞术、DCFH-DA探针法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Ki-67蛋白表达以研究熊果酸放疗增敏的作用机制。结果:1.熊果酸对BGC-823细胞具有浓度依赖性的增殖抑制作用,15%抑制浓度(15%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15)=10.5±1.15μg/ml.2.10ug/ml熊果酸预处理24h后对BGC-823细胞具有放疗增敏作用,放疗增敏比(sensitization enhancement radio,SER)=1.315.3.与单纯放疗组相比,10 ug/ml熊果酸联合放疗组可增加放疗诱导的细胞凋亡率(12.5%;78.2%);可将细胞更多的阻滞在放疗G1期(51.87%;60.28%)、G2/M期(3.14%;13.67%),减少S期细胞比例(44.99%;26.04%);可提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平均荧光强度:14227±2256;20586±3303,P<0.01);可下调细胞增殖指数Ki-67蛋白表达水平(Ki-67蛋白阳性率:81.4%±2%;69.6%±2%,P<0.01)。结论:熊果酸体外对BGC-823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放疗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周期时相分布、提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下调细胞Ki-67蛋白表达水平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