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设备微型化、精密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微纳米结构的热物性进行研究是科学指导工程热管理和热设计的必要条件。自由探头3ω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测量热物性参数的手段,在薄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设备微型化、精密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微纳米结构的热物性进行研究是科学指导工程热管理和热设计的必要条件。自由探头3ω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测量热物性参数的手段,在薄膜材料、纤维材料、粉体材料的热物性参数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首先,搭建了一套能搭配不同类型探头的3ω谐波测试系统,该系统在宽频范围内能实现稳定的测试,且测试过程由计算机控制。利用测试空气、乙醇、乙二醇、去离子水等标准试样的热导率对测试系统进行了验证。然后利用验证有效的实验系统,根据3ω法测量多层薄膜结构热物性的理论模型,测量了SiO2/ZrO2/Nd:YAG多层薄膜结构的热导率、热扩散率及界面热阻。目前测试薄膜结构热导率多使用基于短脉冲激光的光热反射法或者采用微加工的悬空微器件法,实验器材和试样加工工艺都十分复杂。3ω法测量薄膜结构时利用附着在试样表面的金属条作为自由探头,制备工艺相对简易。实验的测量结果与文献参考值接近,验证了实验的可靠性。其次,基于3ω法测量纤维状材料热物性的原理,测量了SiC纤维的热导率。将SiC纤维接入测试电路的电极时,纤维与金属的接触点存在界面热阻。通过测试不同长度纤维的热导率拟合出了测试结构接触点处的界面热阻。界面热阻在整个测试结构热阻中占比较大,在实验测量的过程中不可忽视。最后,基于3ω法测量粉体材料热物性的原理测量了SiC纳米颗粒粉体的真实热导率。并且结合MD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平衡态方法,模拟了SiC纳米颗粒的自身热导率。根据混合材料体系中各相热导率与界面热阻的关系,并利用实验和模拟得到的数据,拟合得到了SiC纳米颗粒粉体中的界面热阻。
其他文献
湿度作为一个物理量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健康的生活和安全的社会生产都离不开对湿度的测量,高性能的湿度传感器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QCM传感器是一种新型的质量敏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开发高倍率、高安全性、环境友好的锂离子电池体系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目前,聚烯烃类隔膜是商业化应用最为广泛的隔膜,然而受自身材质和结构的限制,其
建筑术语承载着建筑文化。术语翻译是文化传播中的关键工作。经研究发现对建筑术语的翻译研究以英译为主,日译研究这一角度被忽略。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对建筑术语翻译进行探讨的成果也不充分。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以《图说民居》中的建筑术语为研究内容,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视角对建筑术语的日译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翻译建筑术语时如何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进行适应性选择和转换。本文由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比例在逐年上升,而焚烧产生的飞灰对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富集性,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属于危险废弃物。如何实现焚烧飞灰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一直深受关注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构建分级诊疗视角下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影响因素理论框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及CHARLS2015数据统计分析,探讨慢性病患者就医医疗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充分动员慢性病患者利用基层医疗资源、完善慢性病分级诊疗政策提供一定参考。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检索CNKI、PubMed等国内外数据库和网站相关文献,梳理卫生服务利用理论及分级诊疗视角下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相关
本文通过机械共混的方法制备无卤阻燃ABS,讨论了不同酚醛树脂(非硫化型PF2123、硫化型PF201、硫化型PF2402)、磷酸酯(磷酸三苯酯(TPP)、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BDP)、异丙基
高压临氢管线多采用高强管线钢进行多层多道焊接组装,多次热循环作用会使热影响区组织复杂化程度加剧。资料显示,目前针对X80钢二次热影响区组织对氢脆敏感性的影响规律和作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在光电材料、生物医药以及超分子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发展简单、有效的方法功能化富勒烯对于改善富勒烯的溶解度,增加富勒烯结构的多样性,促进应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先前所依赖的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均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因而,我国金融市场已逐渐从先前的寡头垄断市场演变成为如今的垄断竞争市场。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竞争市场中,我国商业银行想继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可持续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价值网络思想是研究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是互联网时代所孕育的,是价值链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是互联网背景下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线索。因此,本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快速城镇化和高等教育改革,大学城或大学新校区建设兴起。高校扩招和大学的空间拓展,使得大学与周边社区的互动也具有新的特征。学生化属于绅士化研究的一种类型,主要探讨大学生校外租住引发的社区问题。中国学生化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城和新校区建设比较成熟的大都市。对全球城市上海而言,学生化以及高校与社区互动的研究还非常缺乏。因此,本文以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