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一种重要的胞内寄生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由该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爱德华氏菌病(Edwardsiellosis),在水产养殖业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胞内寄生菌一般通过抵抗宿主细胞活性氧的杀伤作用从而导致宿主的系统性感染。对E. tarda EIB202的全基因组进行搜索发现两个编码过氧化氢酶的基因,它们分别是katB (ETAE1368)和katG(ETAE0889)。本课题利用同源交换技术构建了katB和katG的突变株(△katG和△katB),并对两个突变株进行了减毒效果评价。在正常培养条件下,上述基因缺失对于E. tarda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在过氧化氢敏感性实验中,△katG较△katB显示出更高的敏感性,说明katG在抵抗外源性活性氧时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本文进一步比较分析了katB和katG基因缺失对溶血活性、胆汁和血清抗性以及对鱼表皮细胞的侵染能力的影响。△katB和△katG在巨噬细胞侵染实验中显示出与野生毒株EIB202相同的生长能力。采用斑马鱼模型评价菌株的毒力,结果表明△katB和△katG对斑马鱼的半致死剂量(LD5o)上升并能推迟鱼体的发病时间。以上结果说明,katB和katG在功能上具有重叠性,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环境适应性及致病性有重要作用。双组分系统能够感应并传递环境中的各种信号刺激,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以使菌体适应环境的变化。双组分系统QseEF对病原菌的致病机制有重要作用。本文发现迟钝爱德华氏菌QseEF与QseG具有共转录的特性。利用同源交换技术构建了qseE、qseF和qseG的突变株,并考察它们的致病特性。与野生毒株相比,各突变株的毒力和胞内存活能力均降低并且qseE和qseF对菌体溶血活性有不同的调控作用。qRT-PCR结果还表明QseEF双组份系统介导QseBC对三型和六型分泌系统(TTSS和T6SS)等毒力因子的调控作用。近年来,三型分泌系统被认为是E. tarda的一个主要毒力因子。本课题构建了迟钝爱德华氏菌突变株WED,其中缺失了TTSS中的eseB、eseC、eseD和escA以及用于合成分支酸的aroC。与野生毒株EIB202相比,WED无论是采用腹腔注射还是肌肉注射的方式感染大菱鲆均表现出良好的减毒效果,其半致死剂量LD5o较野生毒株EIB202提高了5800倍,同时在组织中的存活能力也大大削弱。利用WED进行浸泡免疫或腹腔注射免疫后,能够有效的激发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并有效的抵抗野生毒株EIB202的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