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永平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人作家,是中生代作家的代表。他生于马来西亚,后又旅居台湾,期间又留学美国,这种漂泊的经历与留学历程使李永平的文化身份极为复杂,也使其作品具有多重文化内涵。李永平的小说整体上呈现出浓厚的原乡意识,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在人物塑造与语言运用中彰显出复杂的原乡情感,因而在马华文坛极具代表性。大陆关于李永平的研究很少,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台湾和马来西亚,但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并且在文本细读与深度研究上极为欠缺。因此,关于李永平的研究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有待于国内外学者进一步补充扩展。本文选取李永平的《吉陵春秋》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小说中的华人形象,探讨李永平作品对于华人形象的颠覆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落,并揭示这些形象与原乡中国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李永平塑造颠覆性形象的原因,展现其作品在颠覆中对于原乡中国的追寻与怀恋。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李永平生平及其创作概况,考察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选题缘由及意义进行说明,这些都是本文的写作基础。第一章主要分析《吉陵春秋》中的华人男性形象,分别从男性群像和最具代表性的父亲形象两个方面来探讨作家笔下男性形象的欲望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男性形象的塑造与原乡中国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说明男性所代表的原乡中国的权威、秩序、等级的颠覆以及作家对于原乡的追寻。第二章着眼于《吉陵春秋》中的华人女性形象,以女性成长历程来说明她们难逃悲剧命运的循环,同时以李永平最擅长刻画的孤儿寡母形象来探讨其对于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在此基础上,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及女性形象所代表的仁爱忠贞的原乡中国的丧失,以及在颠覆中的建构意图。第三章着重分析《吉陵春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品通过展现传统伦理道德关系的破坏、宗教信仰的俗化来阐释传统文化的失落,而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落又代表文化原乡的消失,李永平在颠覆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在追忆曾经存在的文化传统,试图通过彻底的消解来唤醒人们的文化建构意识。第四章从作家的角度挖掘《吉陵春秋》华人形象的成因,小说反映出明显的东方主义倾向及作家复杂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李永平的东方主义不同于西方的东方主义,他不是在有意贬低原乡中国,而是试图通过颠覆性的塑造来重建逝去的原乡;对于原乡中国的追寻过程也是他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原乡的颠覆实则是文化身份焦虑的体现,李永平在无限的背离中又无限的向原乡中国靠拢,原乡追寻成为其一生的创作主题。结语部分重申李永平创作中对于原乡的颠覆与追寻,并进一步说明李永平的作品值得研究的方向与角度,尤其在原乡主题上值得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