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所表达的用意通常超出了他们话语的字面用意。按照言语行为理论,这种语用现象被称为间接言语行为。一些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频繁出现,一般可以脱离语境来理解,我们称这些间接言语行为具有规约性的特征。此外,人们对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受到具体交际情境的相关因素影响,因此,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应包括对其使用条件的考察。传统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仅注重听话人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这种单一视角的研究方法不能满足我们深入分析间接言语行为的约定性特征及其使用条件问题的需要。博弈论语用学方法从交际双方互动的角度,考察他们在使用和理解间接言语行为时的理性决策,有助于我们分析间接言语行为的相关特征。针对间接言语行为的交际,我们区分两大类交际情形——确定合作交际和不确定合作交际,并分别建立相应的信号博弈模型加以描述。在对信号博弈模型的选择方面,我们在van Rooij和Sevenster的模型基础上,加入Parikh的意义函数,既保证了对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分,又排除了虚假信息对模型带来的干扰。在对模型的求解方面,我们选择Franke的重复最优应答(IBR)推理作为基本推理框架。IBR推理从内部视角模拟交际者的相互推理过程,它所提供的解的概念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Franke的基础上,我们加入高阶信念以及策略过滤器的概念,建立强IBR推理,分别实现共感程度以及合理否认两个参数在推理模型中的量化,从而通过博弈的解的概念考察这两个参数与间接言语行为使用条件的关系。经过建模、推理以及求解,我们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的规约性来自于人们在交际中体现出的理性以及对理性的信念。我们也证明了,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条件为:如果是在确定合作的交际中,那么交际双方的共感强度越强,他们越有可能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如果是在不确定合作的交际中,那么人们普遍倾向于使用间接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