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对地表热环境的影响及热暴露风险评估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119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UHI)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与快速城镇化双重作用进一步加剧了UHI效应,不仅使其长期存在,而且使短期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频率显著增加,夏季越来越热已经成为全球中高纬度城市遇到的普遍问题。此外,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即使在1.5℃的温控目标内,全球各地未来仍然可能遭受热浪的侵袭。不仅如此,UHI效应的增强可能会加剧极端气候事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频率,这将导致全世界更多的人口经常暴露在致命的高温下。因此,缓解UHI效应问题不仅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切实措施。此外,富有弹性的能抵御热浪侵袭的城市社区建设,是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然而,如何在保证经济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避免城市高温频发、缓解UHI效应加剧、保障居民舒适的热环境等问题是未来城市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城市结构和形态典型的西安市作为研究案例,依次对西安都市圈的建设用地和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的时空演变特征,西安市主城区三维空间形态参数对LST影响的季节性差异,以及城市居民的热暴露风险进行了分析,以此讨论未来缓解城市过热的有效方案及重点关注区域,并为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提供建设舒适热环境的科学参考。具体而言,本研究首先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西安都市圈建设用地扩张与LST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重点分析了建设用地扩张与LST变化的联系。其次,本研究在不同分析单元尺度下,基于建筑矢量数据对二维和三维城市空间形态参数与LST的影响关系进行建模,以验证两者关系的尺度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同时,结合局部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分类方案分析不同尺度、不同LCZ类型的城市形态参数对地表热环境影响的季节性差异。最后,利用日内多时刻的LST数据,分析不同LCZ内LST的日间和夜间差异性,并结合人口栅格数据探究居民的热暴露情况。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逐渐减少,而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在2010–2015年增加最快,其面积占比增加约24.67%。标准差椭圆的结果表明西安都市圈尺度上建设用地的扩张不存在显著的方向性。2000–2018年,建设用地分布逐渐趋于紧凑,城市扩张模式以内填式和边缘式扩张为主。此外,土地利用变化的同时,区域LST也在相应发生改变,且LST升高的区域在空间上与建设用地的扩张呈现高度一致性,2010–2015年,高温区面积增长最快,共计增长约3%。而这一时期也是建设用地扩张最为迅速的时期。但是,高温区的扩张存在显著的方向变化。2000–2005年,高温区呈“西北-东南”方向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温区的分布方向逐渐向西南方向旋转,范围逐渐收缩。直到2018年,高温区分布变为“东-西”方向。这表明高温区分布范围也存在紧凑发展趋势,该特点与建设用地的发展趋势一致。该同变性表明建设用地的集聚导致该类型的LST显著增加。(2)借助LCZ,探究二维和三维建筑形态对LST影响的季节差异发现:四个季节西安市的LST从城市中心到边缘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特别是春季、秋季和冬季,LST表现为显著“高-低-高”的圈层结构,而夏季一环内的平均LST比二和三环分别高1.4℃和2.2℃。但LCZ的组间LST季节性差异并不显著。夏季温度最高的区域是紧凑中层建筑类型和紧凑低层建筑类型,两者LST比其他建筑类型高2–3℃,而稠密树木和水体是最凉爽的区域,其LST比其他自然地表类型低4–6℃。对LST影响最大的三维建筑指标是平均建筑高度,其与LST存在显著负相关,且在春季和秋季时紧凑高层建筑类型、紧凑低层建筑类型和开阔高层建筑类型,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能够起到显著的降温作用。此外,不透水面比例是夏季7个建筑类型中影响LST的主导因素,不透水面比例的增加能够显著增加周围环境温度。(3)准确了解城市社区居民的热暴露强度对于城市热环境舒适管理与调控非常重要。基于多时刻的LST数据的热暴露结果表明:主城区的表面UHI(Surface Urban Heat Island,SUHI)强度和热暴露强度在不同时刻存在显著差异。白天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SUHI强度逐渐增大。正午时刻达到最强,为9.7℃,而夜间SUHI最高为2.3℃。不同建筑型LCZ在白天的SUHI差异显著,紧凑型建筑区内整日均为热岛区域,而开阔型建筑和分散型建筑的热岛特征在部分时段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LCZ 4和LCZ 9的部分区域在白天和夜间均可为冷岛或热岛。低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在白天和夜间的热暴露会发生转变。白天,低层建筑为高热暴露区,高层建筑热暴露较低;而夜间,低层建筑为低热暴露区,高层建筑热暴露较高。此外,紧凑型建筑在夜间也存在较高的热暴露水平,尤其是LCZ 2和LCZ 3夜间的热暴露水平仍然较高,亟待具有针对性的缓解高热暴露风险的措施。以上从区域尺度、格网尺度以及街区尺度开展的城市三维形态与地表温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及基于局部气候区的热暴露风险分析将为城市通过优化建筑布局缓解UHI效应,营造舒适社区热环境提供科学支撑和空间引导。
其他文献
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对地观测提供了海量的遥感影像,综合利用同一场景信息互补的多模态遥感影像已成为目前研究、应用的趋势,其前提是影像配准技术。然而,多模态遥感影像在辐射特性、光谱特性及成像机理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地形起伏和地物复杂度等因素都增加了跨模态影像配准的难度。基于此,多模态遥感影像高精度配准仍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论文面向国土安全常态监测和应急监测中多模态遥感影像集成应用的重
学位
湖泊作为全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蓄水量变化反映着区域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状况,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开展湖泊蓄水量监测对实现湖泊水资源监测、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湖泊蓄水量地面监测方法主要是基于水文站进行水位监测,并进一步基于库容曲线进行推算湖泊蓄水量,但目前还存在大量湖泊缺乏地面观测。基于遥感水体面积和水位、基于地形数据的湖泊蓄水量监测方法具有观测范围广、监测成本低
学位
目的:被动适合性对种植修复的长期成功率至关重要,而印模制取是决定种植上部修复体被动适合性最关键的一步。本研究拟比较扫描式愈合基台印模技术与扫描杆印模技术和传统开窗式印模技术的正确度差异,并评估四种因素(种植体数量、角度、基台重复使用次数和表面处理)对扫描式愈合基台印模技术正确度和精密度的影响,以期为种植印模技术的选择提供实验数据支持。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均将含替代体的3D打印树脂模型作为
学位
釉质脱矿是正畸治疗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釉质表面不透明的白垩色。目前临床常用预防与治疗手段主要有氟化物,微研磨,渗透树脂技术等,但这些方法仍有不足,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多巴胺是一种儿茶酚胺类神经传递物质,近年来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目前多巴胺在生物医学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疾病检测、药物输送、生物成像、光热疗法等方面,而关于多巴胺在釉质脱矿的应用未见报道。目的: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多巴胺应用在釉质脱矿
学位
目前探地雷达技术已经应用于路基病害检测与识别,然而,单幅二维探地雷达图像仅能反映其中一条测线的路基剖面,既不能全方位刻画路基结构信息,亦不能描述路基的宽度变化特征。为此,探地雷达数据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探地雷达数据为基础,研究三维探地雷达公路数据重建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减弱因地形起伏造成的探地雷达数据间能量差异,保证探地雷达图像解译和识别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一种正则
学位
研究目的:探究碳离子辐照和抑制粘着斑激酶表达对口腔鳞癌细胞CAL27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初步探究抑制粘着斑激酶的表达对碳离子辐照在口腔鳞癌中抗肿瘤效应的影响,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和临床试验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使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口腔鳞癌中FAK研究的发展现状进行初步了解,并结合前期的实验结果进行后续实验设计。通过细胞转染敲低FAK,以此抑制CAL27细胞中的FAK的表达,并用12C6+离子束辐照
学位
目的 探讨强化认知宣教结合功能锻炼对慢性腰腿痛患者腰椎活动度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诊的60例慢性腰腿痛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单纯功能锻炼干预,观察组采用强化认知宣教结合功能锻炼干预。对两组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自我效能(GS
期刊
目的:通过对下颌骨髁突囊内B型骨折成年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和对骨改建的影响,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诊断为下颌骨髁突囊内B型骨折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将入组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随访6
学位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人脸识别、自动驾驶及医学影像方面发展迅速。路面裂缝作为主要的公路病害之一,对于路面状况评估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传统的人工检测路面裂缝方法效率低下、正确率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通过将路面裂缝检测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可以很好解决这样痛点,其中图像分类网络能精确区分路面裂缝类型及干扰因素;图像分割网络则能测定出路面裂缝实际面积,描绘出路面裂缝的边界
学位
几何相似性的匹配和分析在GIS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几何相似性还可以应用于地图质量评估、空间数据传输、地图更新和制图综合等领域。对几何相似性进行研究,可以揭示空间地理要素深层次的信息,有助于理解人们进行空间思考时的思维方式。目前已经提出了很多几何相似性计算方法,但针对线群目标几何相似性的度量方法主要基于数理统计的思想,通过统计整体变化信息计算几何相似性,缺少对局域特征的表达,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