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判断抗肿瘤治疗效果的传统方法是检测治疗所引起的肿瘤大小的变化,通常通过超声、CT和MR测量实质性肿瘤的大小,此过程一般需要较长时间(一般平均为几个月),对于一些难治性肿瘤,早期评价治疗反应可以在肿瘤大小改变之前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毒性及经济上的浪费。 恶性肿瘤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因此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检测评价肿瘤细胞对治疗的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PET-CT在临床应用的开展,应用正电子药物对肿瘤治疗效果(尤其是治疗后早期疗效)评价成为可能。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正电子显像剂是18F-FDG,由于其可以反应器官及组织的葡萄糖代谢,临床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判断及复发监测,但18F-FDG特异性较差。18F-FLT作为嘧啶类似物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作为嘧啶类似物18F-FLT可以反映DNA的复制,因此可以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状态,但是其作用机理及对肿瘤的诊断意义还没有完全清楚,对于不同的肿瘤及不同的治疗方式所得结果也不尽相同,另外,18F-FLT与胸腺嘧啶核苷的动力学差异还没有象18F-FDG与葡萄糖之间的关系一样完全研究清楚,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18F-FLT在肿瘤诊断及疗效评价的价值。本实验将进一步研究18F-FLT合成及在肿瘤大鼠体内的分布,并进一步应用不同治疗方法(放疗、化疗及联合放化疗)评价治疗后早期18F-FLT摄取的变化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论文一、18F-FLT合成方法改进及荷Walker256肿瘤Wistar大鼠18F-FLT与18F-FDG体内分布的对比研究 1、18F-FLT合成:应用BOC前体及套药,GE MINItrace回旋加速器及GE TRACERlab FX FN全自动化学合成仪进行18F-FLT合成,粗产品经过Sep-Pak Plus C18柱过滤提纯。 2、应用回旋加速器及合成器合成18F-FDG。 3、建立Wistar大鼠Walker256肿瘤模型(14只)。 4、应用GE公司Discovery ST16PET-CT进行荷Walker256肿瘤Wister大鼠18F-FLT与18F-FDG显像。 5、定量分析Walker256肿瘤Wister大鼠18F-FLT与18F-FDG体内分布,分别计算不同组织每克组织摄取注射剂量的百分比(%ID/g)并半定量肿瘤与非肿瘤放射性比值(T/M)。 论文二、Wistar大鼠Walker256肿瘤放化疗早期18F-FLT、18F-FDG摄取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1、建立Wistar大鼠Walker256肿瘤模型(70只)。 2、Wistar大鼠分组:随机分为4组(化疗组20只,放疗组20只,放化疗组20只,对照组10只),分组后分别进行放疗、化疗及放化疗联合治疗。 3、PET-CT显像 应用PET-CT分别对治疗前、放疗、化疗及放化疗联合治疗后24小时及48小时荷瘤大鼠18F-FLT与18F-FDG显像。定量分析治疗前后18F-FLT与18F-FDG肿瘤摄取变化(分别计算肿瘤非肿瘤比值(T/M)及每克肿瘤组织摄取注射剂量的百分比(%ID/g),统计分析不同治疗前后肿瘤摄取的变化以及T/M与%ID/g的相关性。 4、结果分析 对不同治疗方式大鼠肿瘤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测定肿瘤组织PCNA及Ki-67阳性指数,统计分析其治疗前后变化及与18F-FLT、18F-FDG摄取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论文一、荷Walker256肿瘤Wistar大鼠18F-FLT与18F-FDG体内分布的对比研究 1、药物合成结果: 18F-FLT粗产品合成后应用固相分离柱所得18F-FLT,产品放化纯>90%,杂质含量<5%。 2、荷Walker256肿瘤Wister大鼠18F-FLT与18F-FDG体内分布特点: 18F-FDG在大鼠体内生物分布:18F-FDG在肿瘤组织中明显浓聚,T/M比值高(6.817±0.784),在心脏有较高的放射性分布,而在肝脏放射性分布较低。18F-FLT在肿瘤组织中轻度浓聚,T/M比值较18F-FDG组低(2.111±0.178),在心脏放射性分布明显低于18F-FDG,在骨髓有较高的放射性分布。 3、肿瘤组织%ID/g与PET-CT测定T/M比值之间相关性良好(FDG与FLT组r分别为0.890和0.838)。 论文二、Wistar大鼠Walker256肿瘤放化疗早期18F-FLT、18F-FDG摄取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1、PET-CT显像结果: (1)化疗、放疗及放化疗后24小时及48小时大鼠肿瘤部位18F-FLT放射性分布较对照组降低,T/M比值较对照组降低(P<0.01)。 (2)化疗后24小时及48小时大鼠肿瘤18F-FDG放射性分布较对照组降低,T/M比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放疗及放化疗联合治疗后24小时及48小时肿瘤18F-FDG放射性分布较对照组略降低,T/M比值较对照组略降低(P>0.05)。 2、免疫组化结果 (1)PCNA:与对照组相比,LI-PCNA在放疗、化疗及放化疗后24小时及48小时明显降低(p<0.001)。放、化疗后PCNA阳性细胞比率明显降低,而放化疗联合治疗对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2)Ki-67:与对照组相比,LI-Ki-67化疗、放疗及放化疗后24小时、48小时均明显降低(p<0.001)。放、化疗后Ki-67阳性细胞比率明显降低,而放化疗联合治疗对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3、肿瘤18F-FLT、18F-FDG摄取与LI-PCNA及LI-Ki67相关性分析。 (1)放、化疗及联合放化疗前后18F-FLT摄取(T/M)与LI-PCNA及LI-Ki67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48和0.899)。 (2)化疗后18F-FDG摄取(T/M)与LI-PCNA及LI-Ki67正相关(r分别为0.842和0.813),而放疗后18F-FDG摄取(T/M)与LI-PCNA及LI-Ki67无正相关(r分别为0.390和0.379),放化疗联合治疗后18F-FDG摄取(T/M)与LI-PCNA及LI-Ki6呈弱正相关(r分别为0.670和0.677)。 4、FLT组及FDG组T/M与%ID/g之间相关性 T/M与%ID/g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898和0.843)。 结论: 1、采用固相分离柱对18F-FLT合成后的粗产品进行分离,所得产物符合18F-FLT的产品标准,本分离方法简便,有效地解决了18F-FLT合成产率低,合成成功率低等难题,为临床18F-FLT的合成及进一步基础及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2、18F-FLT在Walker256肿瘤中有较高的浓聚(T/M值为2.111±0.178;%ID/g值为0.337±0.035),此种肿瘤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18F-FLT特性的肿瘤模型。 3、PET-CT显像测定肿瘤摄取T/M与肿瘤组织实际摄取%ID/g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表明通过PET-CT显像所得T/M可以真实反映肿瘤组织的实际摄取,为体外无创检测肿瘤细胞增殖的良好指标。 4、无论是化疗、放疗还是联合治疗后早期,18F-FLT摄取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都呈正相关,18F-FLT具有较高的肿瘤特异性,是评价肿瘤治疗后早期反应,尤其是放射治疗后早期细胞增殖变化的灵敏的正电子显像剂。18F-FDG摄取与肿瘤化疗后肿瘤细胞增殖相关,而与放疗及放化疗联合治疗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