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8年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而作为金融体制中的重要因素--利率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改变了改革开放以前对利率政策固定不变、僵而不化的严格计划控制,开始运用利率政策来对经济进行调节,而且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利率与相关经济变量的相关性也逐渐增强,但由于组成我国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和占有金融市场80%以上份额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预算软约束”以及我国目前整体经济水平和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利率与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还相对较弱,利率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并不很明显。所以要想使利率在我国发挥它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推进经济市场化改革、增强经济微观主体的“成本—利润约束”、健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逐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本文在对我国转轨时期的利率政策做了简要回顾之后,着重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利用统计学工具对我国20年来利率的变动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计算,得出我国在转轨时期宏观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变动缺乏弹性的结论,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解释,说明了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利率还不能作为一个理想的中介目标成为中央银行调节宏观经济的工具,从而提出了我国下一步利率改革的目标——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