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基础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梗死等)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心衰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随之不断提高。寻找一种既能诊断心衰又能较好反映其严重程度的检测指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衰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多种结构的改变,如心肌细胞肥大、凋亡、间质纤维化、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及免疫系统的激活等,结构的改变引起心脏功能的变化(如射血量降低、充盈压增高等),但是潜在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微小RNA(mi RNAs)是具有21-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小分子RNA。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血清中的mi RNAs已作为多种组织损伤及病理过程的敏感和特异的生物标志物。mi RNAs通过多种心脏病理改变引起心肌重构、心功能降低,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mi RNAs水平来诊断心力衰竭。本研究包括:1)建立老龄小鼠心衰模型,观察老龄小鼠心衰过程中mi R-423、mi R-18b、mi R-129的表达差异。2)研究老龄小鼠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mi R-423的表达趋势,探讨其与心衰的关系,为心衰的诊断或预后提供价值。方法1.18月龄雄性健康小鼠共54只,按照投硬币方法随机分成2组。心衰组(n=38):常规饲养,于腹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持续14天,构造老龄小鼠心力衰竭模型;对照组(n=16):常规饲养,相同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4天。注射后继续常规饲养4周。2.4周之后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比较两组心脏结构、功能和心率。然后处死小鼠10只(心衰4w组),取心脏标本,分别给予全心及左室称重,计算出左室质量指数(LVMI)。心肌标本经固定、脱水、包埋后,切得组织切片,分别给予常规HE染色。3.继续饲养2周后处死小鼠10只(心衰6w组),剩余小鼠继续饲养2周后处死(心衰8w组)。处死后按压小鼠的眼球取血4ml,离心后收集上清液。4.从血浆中提取总RNA并进行逆转录反应,获得相应mi RNA的c DNA,以β-actin为内参进行标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检测mi R-423、mi R-18b、mi R-129在心衰小鼠及正常小鼠血清中的表达。5.用PCR检测mi R-423在各组血清中表达量,并进行对比。6.应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计量资料若满足正态性,采用t检验,若不满足正态性,采用秩和检验;多组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左室质量指数(LVMI,mg/g)比较:对照组为2.68±0.32,心衰组为5.70±0.54。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左室质量指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HE染色:正常对照组小鼠的心肌细胞轮廓完整,肌纤维布列一致;心衰组小鼠心肌纤维部分中断,心肌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心肌细胞肥大,有局灶性或者片状坏死灶。3.心脏彩超:心衰组心室腔明显增大,心率较快,左室短轴收缩功能障碍更明显(P<0.05)。4.心电图: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心率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i R-423、mi R-18b、mi R-129表达量比较:心衰小鼠血清中mi R-423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mi R-18b、mi R-129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心衰后不同时间,PCR检测发现mi R-423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中mi R-423表达上调,而mi R-18b、mi R-129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可能作为一种血清中潜在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对将来心衰的诊断起重要作用。2.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mi R-423的表达量逐渐升高。其对将来心衰严重程度的评估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