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致化学发光是指通过电化学的方法在电极表面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这些物质之间或与体系中其他物质之间通过电子传递形成激发态,由激发态返回基态产生发光现象。近年来,利用电致化学发光进行分析的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以吡啶钌为代表的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研究广泛,稀土配合物因其特有的电子层结构,与有机配体配合后也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发光性质而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本文以稀土铕和吡嗪羧酸类物质(如2,3-吡嗪二羧酸,2-吡嗪羧酸)为原料,合成了二元稀土配合物Eu(Hpzda)3(NO3)2和Eu(pzda)3(NO3)2,并其电致化学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在水相中合成了二元配合物 Eu(Hpzda)3(NO3)2和Eu(pzda)3(NO3)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并根据实验数据对配合物可能的结构进行推测。 二、研究了Eu(Hpzda)3(NO3)2/K2S2O8体系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实验发现,该配合物在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中具有很好的发光现象,其发光电位在-0.62 V。利用盐酸特拉唑嗪对该体系发光强度的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检测盐酸特拉唑嗪的新方法,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I=4.308log(Io-Is)+0.03635,R=0.995,检出限为3.1×10-8 mol/L。 三、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Eu(pzda)3(NO3)2/K2S2O8体系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同时也考查了不同介质、pH、K2S2O8浓度及扫速等对其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结合荧光光谱和ECL光谱对其可能的电化学发光机理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