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维方式对英语经济新闻和经济评论写作方式的影响——对《中国日报》和《金融时报》的比较分析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阅读中英文报纸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新闻和评论写作方式上中西方有很大的差别。这里写作方式是区别于写作内容而言的,即使是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或评论也会有所不同。虽然新闻报道或评论具有特定的写作规范和格式,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写作,但它们同样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受写作者思维方式的影响。 因为第二外语的写作也会受到母语思维的干扰,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中国日报》中中国记者用英文写的经济新闻和经济评论,和英国的《金融时报》中的经济新闻和经济评论作为调查样本。通过比较来找出在写作方式上的差异并试图用中西思维方式不同的理论来加以解释。 在回顾了有关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相关文献后,本文着重根据两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提出了三项假设并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从综合思维倾向与分析思维倾向的差异出发,提出了这一差异对经济新闻导语和新闻背景写作的影响;其次从归纳思维倾向与演绎思维倾向出发,提出了这一差异对经济评论的谋篇布局的影响。 通过对所搜集的语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本文检验了所提出的三项假设并着重分析了不同思维方式对经济新闻和经济评论写作的影响。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被看作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道德教育中的泛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就是其基本表现。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培养人们批判、反思、创新的道德意识和能力,而是不遗余力地论证、维护、诠释主流价值观念。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然而,“以特定的政治理想框定对道德生活的追求、以不变的政治教条遏制涌动的道德理性,最终使其具有难以僭越的保守特征”[1]因此,对道德教育意识形
诚信,即诚实守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品修养,是做人的根本准则。诚实守信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王安石说:“人无信不立。”而“曾参杀猪取信”、“司马光诚对买马人”等妇孺皆知的长久流传的故事更是让人感悟不已,其诚信美德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到了今天,诚信却滑向了“危机”边缘,这种危机不仅充斥了商业界、金融界、企业界,也蔓延到了学校这一方净土。大学生作为我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现实存在、情感、价值、命运,即对人的生存状态,发展趋势的关注,它与人生、生命、意义等问题紧紧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其根本宗旨和根本目标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人”,缺失人文关怀,就会缺失生命,犹如形存实亡。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    一、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贫困的根本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贫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接
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象一把双刃剑,它既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扰和负面效应。高校德育必须占领网络这个阵地,不断地进行创新,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校德育的要求。[1]    一、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管理的特点     1.德育管理的时空范围扩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在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接口都可上网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或者相互间“实话实说”,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网络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作为教师,他热爱教育事业,培养大批学术人才,提倡终身学习。他不仅鼓励学生现在学,而且鼓励学生终身学习。当时终身学习作为生存概念已经萌芽。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在2500多年前就开始萌芽,比柏拉图早近两百年。    一、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终身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心理基础 、社会基础与政治
所谓德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即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最终体现在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并以学生是否达到社会的实际要求来检验。由理想型教育转变为实事求是型的教育。    一、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1.德育目标应多样性  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过程所预期达到的结果,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德育实效性的理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