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中后期单折戏创作蔚为大观,文人竞相采用这种体制来抒泻情思,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清代。本文将明代单折戏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放到整个戏曲发展过程中考察,借鉴了美学、心理学的理论成果,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作品的考释、内容的解读和艺术的探析,考察它在明代繁荣发展的内外动因,对单折戏在明代的发展及其自身的特点予以全面的分析论证,希望能对中国戏曲史研究及当下戏曲的生存发展提供有益的参照。全文共分引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引言部分,简述本文选题缘起和论证视角。正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单折戏的源头。单折戏由宋金杂剧院本发展而来。王九思的《中山狼》是成熟的单折戏作品,但作者命其为“院本”,可见单折戏是从院本发展而来。院本的结构和演出形态可以由宋金杂剧推测而知。宋金杂剧在元代和北曲套数相结合发展成一本四折的元杂剧,而一部分配曲的院本如同宋金杂剧一样逐渐与北曲套数相结合,在其过程中,出现了单折戏的雏形。第二部分,作品考释。该部分以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为基础,综合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陈万鼐《全明杂剧》得到明代一折短剧共111种,其中现存的(包括残本)有69种,亡佚的有42种。第三部分,内容分类。该部分立足文本,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明代单折戏与元杂剧进行对比,探讨明单折戏所反映的文士对功名、对隐逸生活的独特态度以及单折戏中独具的情趣性作品和反映世俗化现实生活内容的作品。第四部分,特点探析。该部分主要着眼于单折戏的剧本体制和演出格局,对其短小精致的形制、强烈的抒情性和由此形成的尺水巨澜的舞台效果予以分析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