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蕴藏着丰富的内源性治理资源,激活其积极效应愈益成为现阶段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现实选择。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相关研究侧重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的外部视角去考察,较少从乡村内部视角去考察。 本项研究以善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绍兴地区三类乡贤组织的产生、发展与治理成效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乡村内源性治理资源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而运用善治理论就内源性治理资源的实践逻辑和主要经验,揭示了开发与运用乡村内源性治理资源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而探讨了优化乡村内源性治理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机制的可行路径。 研究表明,乡土文化、乡土经济和乡土伦理等内源性治理资源是实现善治的重要财富。在开发和运用乡土内源性治理资源进程中,民间精英的努力和地方政府的主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包括政府与乡贤组织的各自定位与决策是否合理,资源开发运用的宏观制度与政策环境是否完善,资源开发运用能杏保持其可持续性,资源开发运用过程中的引导与规制是否贴切等。针对这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只要开发运用的措施得当,其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是可行的。第一,为保持各治理主体的正确定位和有效决策,需明确目标导向;第二,为突破资源开发运用中的局限性,需发挥政社互动的良性功能;第三,为使资源的开发运用具有可持续性,必须调动和保持各方治理主体的积极性;第四,为保持资源开发路径的畅通,必须在发展中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驱动的结合。这一系列的探索,将有助于乡村治理突破外力发展制约,走向内生性的自治发展道路,进而为达成未来乡村治理的善治模式提供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