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汉语教学和学习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它指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感觉,它可以使人们对语言的正误、恰当与否做出判断从而具有一定的语言修正能力。语感是运用语言的一种感受,但它并不是中国人学习汉语所特有的一个概念,在其它语言中也有类似概念,如英语中的“language feeling",“language intuition",“language/linguistic awareness”和“language/linguistic consciousness”等。语感作为人类把握语言的主要方式之一,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语言学习能力的高低和语言学习效果的优劣。近年来,语感已经引起了中外许多学者的兴趣,但是由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凝聚成一种综合的、大家普遍认同的语感理论。语感是语言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等待人们去破解它。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试图探讨语感的形成和发展,并且进行一次语感迁移方面的测试。全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章是序言,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语感,指出该研究的合理性、必要性、目的和方法,以及整篇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是文献回顾,在探讨以往研究的贡献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课题。 第三章是全文的核心所在。在第三章中,作者从认知发展心理学入手,结合功能语法、语言的生物基础和普遍语法的相关理论分四步探索语感的生成。 第一步,我们试图证明语感的存在和科学研究语感的可能性。尽管韩礼德关注的重点是语言的功能,他在他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的序言中表明他已经意识到了语言中的无意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语感的存在。有时候语法书并不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语言现象,但我们并不能因为一些现象不能解释就认为它们无意义,否则的话是很荒谬甚至武断的,对语感现象也是如此。 第二步,要想探讨语感的形成,就要先明确语言的生物基础。研究表明语言的生物基础包括两部分:人类的发音器官和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现象,大多数人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语感是语言能力之一,因此它也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第三步,我们借助乔姆斯基的有关理论探讨语感的遗传特性。在他的天赋假说 的基础上,乔姆斯基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普遍语法理论和其它一些概念,如语言习 得机制和语言能力。其实,这些概念都和语感有些相似。乔姆斯基认为任何一个 正常的人生来就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包括对人类语言性质和结构的最基本的知识, 也就是普遍语法。同样地,一个正常的人,不管他使用何种语言,生来必定具有 一个包括在语言习得机制中的语感习得机制,后来,在具体语言环境的影响下, 人们发展了对所学习语言的语感。 最后一步,我们运用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具体探讨语感的形成和发 展。在各种各样的结构或图式中必定有一个语感结构。与其它结构一样,语感结 构也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性。而且语感的发展具有建构性特点, 体现了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至于具体的语感形成和发展机制,皮亚杰关于儿 童认知发展机制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来说满意的解释。主体具有一种天 生的倾向使他的语感结构保持在一种稳定状态,即平衡状态。主体的语感结构从 一种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种平衡状态以适应新的语言环境。具体说来,有三种方 式达到平衡:忽略、同化和顺应。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人们的潜意识 中,是人类的本能。 总之,语感确实存在并能被科学地加以研究。它和语言能力一样,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等理论 部分解释了语感的遗传特性,而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具体阐释了语感厂的形成和发展。 在前一章的基础上,第四章从不同侧面来理解语感,如它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八用的结果:它具有渐进性、模糊性和不可分析性;存在有个人语感和共同语感;补母语语感对外语语感具有迁移作用等。 在第五章,我们主要根据王培光的有关语感的研究进行了一次语感迁移方面的扮测试。通过对学生的汉语测试成绩和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比较,我们得出了配对 的t值和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母语语感和他的外语语感是有显 著差异的,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相当紧密的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一个人 的母语语感对其外语语感具有迁移作用。丁 最后一章是全文的总结。总之,希望本论文能对语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语感迁移方面的研究做出一点贡献,并且激发更多的人对语感研究的兴趣,从而破解语感之谜,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语言。